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溫州冬節習俗

溫州冬節習俗

冬天的至日,在溫州俗稱“冬節”,舊社會與清明節、端午節、春節並列為農村“四節氣”。正所謂“肥冬瘦”,“冬節大如年”。自古以來就有吃湯圓慶祝節日的習俗,意為團圓和慶祝。清光緒《永嘉縣誌》載:“冬至日,糯米作丸,或烹作點心,使君先享之。官官相賀,如同過年。”自宋代以來,溫州民間就有“吃了冬餃就老了壹歲”的說法。《平陽縣誌》載:“冬至日之晨,糯米粉揉成丸,謂之餃子,食之雲長壹年。”

湯圓是壹種古老的食物,出現在春秋時期。唐代的蠶繭、果粉、湯圓都是各種口味的湯圓。夜市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湯圓,比如飄餃,湯圓,乳糖湯圓。舊時溫州湯圓制作精美。先把湯圓磨碎,優質糯米泡幾天水。洗凈後放入石磨中磨成粉漿,再裝入布袋中浸泡在柴灰中晾幹,即可用來做湯圓。湯圓的品種很多,分為無餡和有餡兩大類。有餡的餃子,也有甜鹹的,口味各不相同。水磨糯米粉切片曬幹,俗稱“糯米粉”,可以長期保存,隨時食用。

芝麻醬的制作方法和湯圓不同。它是將浸泡了幾天的糯米放入蒸籠中蒸煮,然後放入石臼中搗碎而成的。取壹小塊,放入有糖衣的豆沙粉中,翻幾下,豆沙粉粘滿全身,俗稱“硬搗芝麻糊”和“打芝麻糊”,軟而韌,香甜可口。雁蕩有壹種“糖湯醪糟”,用紅糖、姜汁浸泡調味,吃起來軟糯、甜辣,風味獨特。在樂清雁蕩、大井壹帶的農村,舊時宗族在編樂、辦清明酒時也要搗爛。現在蓋房子搬家,孩子壹歲,老人過生日,老協過節,經常會搗芝麻招待親朋好友。

舊社會,溫州人要吃冬飯,壹般講究平安富足。桌上有魚、肉、雞、鴨、南北貨和時令蔬菜,還有湯圓和芝麻。首先祭祀祖先,祝願來年豐收,然後吃壹頓家庭晚餐,這被稱為“冬季至日享受”和“團圓飯”。在過去的壹些地方,還有向山裏的墳墓和祠堂獻祭的習俗。這種習俗現在已經逐漸消失了,但是吃湯圓仍然很流行。

冬天的至日,漢朝已經確立為“冬節”,官員放假,皇帝會帶領三公官員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迎接新年的到來。《韓曙》雲:“陽光照冬至日,君長,故賀。”《後漢書》說:“冬至日前後,君子靜,百官無為,不聽政治,擇吉日而後省事。”在南宋,人們慶祝農歷新年,就像慶祝春節壹樣。每個人都要穿上新衣服,車馬擠滿了街道,市場要罷工三天,喝酒被稱為“慶祝節日”。元代馬謖《是初節》詩說:“天高雲淡煙濃,名篇傳誦慶冬。繡簾不卷,盧曉從容笑。”可見元代也有互贈“河東片”的習俗。在過去,武文的文武官員在冬天的至日上穿著皮袍和皮套,去夫子廟拜卡,這被稱為“冬拜儀式”。甘龍《溫州郡誌》:“是官示久慶之日,與元旦無異,民不相往來。”

從冬天的至日開始到來年的立春前夕,溫州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晚上“鬧騰”的傳統習俗。每晚10後,夜深人靜時,會有由遠及近的“篤篤”的清脆敲門聲。打雜的壹邊敲壹邊喊:“寒冬裏小心蠟燭。看看前門,看看後門!”給居民敲響了防火防盜的警鐘。無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還是大雪紛飛,夜晚的砰砰聲從未停止。清代郭中月甌江支竹詞《敲鑼》:“已至子夜,燈火通明,城內喧嘩。不需要在街上申請夜禁,還有人沒回娘家。”乒乒乓乓是治安聯防的古老優良傳統民俗,至今仍在壹些農村地區延續。

在溫州的壹些山區村落,有代代相傳的“冬節聚人”習俗。“冬節會眾”是壹個自發的民間護林組織。所有擁有林地的農民自願加入“會眾”,每個人選舉壹名“管家”,輪流處理山林管理和森林保護的事務。每年冬節,當年的輪值“管事”都要按規定備壹份“冬節酒”,招待全體會眾,商議治山護林之事,修改封山育林的禁令。喝完冬節酒,大家上山視察山林,修枝除草,補土,刷新禁牌。這些活動通常持續三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