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主食是什麽?
吃糍粑的時候,在碗裏放點酥油,倒茶,放入炒面,用手攪拌。攪拌時,先用中指輕捶碗底的炒面,防止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碗,用手指貼近碗邊將炒面壓入茶水中;當炒面、茶葉、酥油攪拌均勻後,用手揉成壹團,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用手在碗裏不停揉搓,揉成壹團,用手往嘴裏送。藏族人吃飯——不用筷子,不用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法和印度人差不多,也是用手抓米飯,叫做抓飯。
因為吃起來簡單,攜帶方便,非常適合遊牧生活。牧民出遠門,總要在腰間掛個糍粑兜。當他們餓了,他們從口袋裏抓了壹個糍粑吃了起來。有時候,他們從懷裏掏出壹個木碗,放點粑粑進去,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到就吃。有時候,我會邊吃糍粑邊喝酥油茶。有時候,妳把粑粑倒進壹個叫“塘沽”的皮袋裏,加入酥油茶,壹只手抓住袋口,另壹只手捏壹捏,過壹會兒,香香的粑粑就可以吃了。
藏民慶祝藏歷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在藏櫃上放壹個吉祥的木桶,叫做“竹索奇馬”。桶裏裝滿了綠樹、卓瑪(人參果)等,有綠樹穗、麥穗花學校和壹個名為“子濯”的彩色脾臟,脾臟上繪有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圖案。鄰居、親戚、朋友來拜年時,主人提著“竹索其馬”,客人用手抓壹點糍粑,向空中連抽三次,再放壹點到嘴裏,然後說“Tashildler”(好運),表示祝福。
在西藏,每個藏族家庭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酥油。黃油是每個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食物。
黃油是從牛奶和羊奶中提取的。過去,牧民用壹種特殊的方法提煉酥油。首先,他們將牛奶計量器加熱,然後倒入壹個叫東學的大木桶(高約4英尺,直徑1英尺),上下用力攪打數百次,直到油水分離,壹層湖黃色的脂肪物質浮在上面,舀起來,倒入皮革口袋,冷卻後成為酥油。現在很多地方逐漸用奶油分離機提取酥油。壹般來說,壹頭牛每天能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能榨出五六斤酥油。
黃油的吃法多種多樣,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或者用耙子勾兌。節假日炒水果,用酥油。藏族人平日喜歡喝酥油條。制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與水長時間煮沸,使之成為濃稠的糊狀,然後將茶葉倒入“冬末”(酥油茶桶),再加入黃油和鹽,用力上下抽“羅嘉”數十次,將油茶攪拌至融合,再倒入鍋中加熱,便成了美味的酥油茶。
藏族人經常用酥油茶招待客人。他們喝酥油茶,有壹套規矩。當客人被要求坐在藏式八仙桌旁時,主人拿壹個木碗(或茶杯)放在客人面前。然後主人(或家庭主婦)舉起酥油茶壺(現在壹般用保溫瓶代替),搖幾下,給客人倒滿滿壹碗酥油茶。客人不喝剛倒的黃油蓉,先跟主人說。當主持人再次提到酥油茶壺立在客人面前時,客人可以端起碗,先在酥油茶碗中輕輕壹吹,吹走浮在茶葉上的油花,然後啜飲壹口,贊道:“這酥油茶真好,油和茶是分不開的。”客人把碗放回桌子上,主人又倒滿了。就這樣,邊喝邊加,壹天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給客人的茶碗倒滿;不想喝就不要碰;如果妳喝了壹半不想再喝了,主人盛碗,妳放在那裏;客人準備離開時,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幹。在碗裏留下壹些油膩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