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月餅是怎麽來的?

月餅是怎麽來的?

根據傳說,在古代中國,皇帝有壹個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關於拜月或祭月的習俗。著名的諺語“八月十五月圓,中秋月餅又甜又香”道出了城鄉人民在中秋之夜吃月餅的習俗。起初,月餅被用來祭祀月神。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月餅也逐漸成為節日禮物。月餅,最初起源於唐代軍隊朱傑食品。在唐高祖統治時期,李靖將軍征服了匈奴,並於8月15日凱旋而歸。當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獻糕點。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取出圓圓的餅,對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要用胡餅請蛤蟆。”。之後,與大臣們分享蛋糕。“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夢梁錄》中已有使用,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多了,口味也不同了。其中,北京式、蘇式、廣式和潮式月餅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在節日的晚上,人們還喜歡吃壹些團圓的水果,如西瓜和水果,並祝願家人幸福,甜蜜和安全的生活。中秋節吃月餅,就像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壹樣,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視為吉祥和團圓的象征。每逢中秋,明月當空,全家人都會聚在壹起,賞餅賞月,無話不談,享受天倫之樂。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它們壹直流傳下來,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和核桃,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料。這時就出現了壹種圓餅,裏面填滿了核桃,叫做“胡餅”。到了唐代,民間有了面包師從事生產,首都長安開始出現糕點店。據說有壹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兵,唐太宗覺得胡兵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擡頭望明月,情緒澎湃,隨口想出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有酥有悅。”宋朝的編劇很透徹,《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餅”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臨安所見。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當時,別出心裁的面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圖紙,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明代田汝澄《西遊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送月餅以表團圓。”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技術大大提高,品種也越來越多。為月亮準備的月餅隨處可見。清代詩人袁敬嵐有壹首長詩《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必除霜,蒸氣流。搓細塵,潤色胭脂痕。這句話,“讓親朋好友互贈禮物,拯救壹切...孩子坐在壹起,杯盤散盡”都有描述,從月餅的制作,親友交換月餅,到家宴的舉辦,賞月。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滿月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8月15日也被稱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以“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旅居他鄉的遊子們更是以月亮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去,原來是月色,再回頭,我忽然想起了家”等詩句,“他知道今夜的露珠將是霜,家裏的月色是多麽明亮啊!杜甫寫的“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和宋代王安石寫的“明月幾時照我”都是千古絕唱。中秋節是壹個古老的節日,祭祀賞月是壹個重要的習俗。古代帝王有春日祭月的社會制度,民間也有中秋祭月的風尚。後來賞月比祭月更重要,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盛行於唐代,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到了宋、明、清時期,拜月的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規模更大。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許多歷史古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月亮塔。北京的“月壇”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用於皇家祭祀月亮。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時,就在露天搭起壹個箱子,桌案上擺著月餅、石榴、棗等水果。拜月之後,壹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邊吃邊聊,欣賞明月。現在,拜月的祭月活動已被群眾大規模、豐富多彩的賞月活動所取代。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種習俗,象征著團圓。自唐代以來,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致。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酥中有漿”,清代楊光復寫道:“月餅餡為桃肉,冰淇淋為糖膏”。好像當時的月餅和現在的還挺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