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北石家莊的新樂。父親聽老壹輩說,我們祖籍是山西老窩窩。有人知道這件事嗎?
“問我祖先在哪裏?山西洪洞的國槐。祖籍叫什麽?大槐樹下的老窩。”幾百年來,這首民歌在我國廣大地區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壹棵古老的槐樹多少代以來壹直保存著它的靈魂。幾個世紀以來,洪洞縣古槐樹遺址被海內外眾多華夏子孫稱為“家”、“祖”、“根”,成為人們心中的故鄉。
古槐,又名洪通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兩公裏處賈村西側的槐樹公園內。洪洞雖然沒有宏偉的建築,但無論是寒冷的冬天,還是炎熱的夏天,遊客絡繹不絕。他們有的寫詩抒發“思飲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久久流連,不肯離去。
晉南是山西人口密集的地方,洪洞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代洪洞以北兩裏的賈村西側有壹座廣濟寺。這座寺廟雄偉壯觀,有許多僧侶和朝聖者。寺旁有“樹環抱畝蔭”,車馬大道穿蔭而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築巢,散落壹地,十分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集中移民,槐樹下成為移民聚集地。
深秋,槐樹落葉,老烏鴉窩十分醒目。移民們離開時,目不轉睛地看著高大的古槐樹,住在樹枝間的老鷂不停地呻吟,讓背井離鄉的移民們潸然淚下,不忍離去。最後,他們只能看到大槐樹上的老鶴巢。為此,大槐樹、老鶴巢成為移民告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上是哪裏人,山西洪通槐樹。祖籍故裏叫什麽,大槐樹下的老人窩。”幾百年來,這首民歌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數遷入陜西、甘肅、寧夏。從山西遷到上述地方的移民,後來又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和東北各省。這麽長時間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壹方的人四處流散也只是個案。明政府雖然推行移民屯田振興農業的政策,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解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逐步恢復了農業生產,鞏固了邊防,維護了社會穩定。
這裏也流傳著壹些關於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令山西巡撫張錫鑾率領盧永祥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大肆掠奪。到達洪洞後,兵士們來到古槐前,紛紛下馬叩拜,並互相傳頌:“回槐樹故裏。”不但不搶,還在大槐樹下提供財物。大槐樹被譽為“防災抗災”。
傳說移民時,官兵們用刀在每個小腳趾甲上割壹刀。到現在為止,國槐移民後代的小腳趾甲都是復雜的(兩瓣)。“誰是搬來這裏的古蝗?脫掉妳的小腳趾,檢查妳的指甲形狀。”有興趣的不妨自己去查壹下。
祖屋裏有壹張《古淮後裔姓氏表》。桌子上有450個姓氏,裏面供奉著他們的牌位,大大超過了幾百個家族的姓氏。他們都是600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為了尋根,收集整理後公之於眾,掛在墻上。近年來大陸人爭族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打聽與國槐的血緣關系。
600多年過去了,漢代的古槐樹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而與之同根生長的第三代槐樹卻郁郁蔥蔥,生機勃勃。胡愛香的後裔遍布中國20多個省、400多個縣,有的遠至南亞壹些國家和地區。
想想我們的祖先離開家鄉去扶老攜幼時流下了多少傷心的淚水。願大槐樹永遠紮根,與海內外同胞心連心。
大槐樹對聯
香香·劉行進快喝;
綠蔭古道,倚夕陽。
茶可以喝,奶清香。
亭可溯樓,青槐樹知鄉愁。
楊柳來淮,這裏應該有壹種離國之感;
水源是木本的,今天還在往家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