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的特性與垂釣技藝,如何釣鯽魚,怎麽釣鯽魚
談到釣魚,就離不開鯽魚;要想在自然水域釣取鯽魚,就必須了解其特性,並掌握壹定的垂釣技藝。 壹、鯽魚的特性 鯽魚,古時稱之為鮒,南方稱喜頭,北方稱鯽魚,俗稱鯽瓜子。鯽魚最突出的特性有以下三點: 1、繁殖率高和適應性強。隔年的鯽魚即能產卵。大鯽魚每年產卵高達10萬粒,小鯽魚也可產卵成千上萬。從春到秋,只要氣候和水溫合適,它們就會不斷甩子。水溫在15-25攝氏度時,是其最佳生長期。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和30攝氏度以上時,仍能攝食。另外,鯽魚的適應性也極強,它們不怕冷、不怕熱、抗汙染、耐低氧,其它魚不能適應的水域,鯽魚仍能存活。 2、戀草喜合群。因水草周圍餌料豐富、氧氣充足和隱蔽性強,雜草叢中和蒲、葦之間就成了鯽魚成群結夥嬉戲、覓食和躲藏的地方。鯽魚溫和膽小,害怕驚擾,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深水或草叢躲藏起來。“釣魚不釣草,多半瞎胡跑”,就是根據鯽魚戀草這壹特性流傳下來的漁諺。 3、食性雜。從昆蟲到水藻,從葷食到素餌,鯽魚無壹不食。但由於季節不同,水有冷暖,它們的食性 亦有側重。總的說,天氣冷水溫低,它們喜食蚯蚓、紅蟲等葷餌,天氣熱水溫高,它們則愛吃各種面團 等素餌。 基於鯽魚的上述特性,其它魚類厭食期的季節性都很明顯,而鯽魚則是壹年四季均可垂釣,只不過上魚率有高有低罷了。 二、垂釣技藝 漁諺講:“釣鯽有三巧,竿長線細鉤子小。”在自然水域所使用的釣具只要具備以上三條,即可釣到鯽魚。 釣組組合應做到靈敏。重要的是漂、墜和鉤的搭配要恰當。就是說,既不能漂大墜、鉤輕,也不能漂小墜、鉤重。較為靈敏的搭配是:漂的浮力與墜、鉤的重力是平衡的,或漂的浮力略微大於墜、鉤的重力。只有如此,在魚吞鉤後浮漂的反應才靈敏,上魚率才高。 壹般講,鯽魚吃食時的動作是低頭翹尾,吸進吐出,反復2-3次後,覺得餌合乎口味無異物時,才擡頭平身含餌遊走。反應在浮漂上是壹上壹下、壹上壹下微動,然後浮漂徐徐上浮,即常說的送漂。 由於鯽魚大小不壹,水域環境有異,它們咬鉤後具體反應在浮漂上的漂象,大致有五種:小送漂、大送漂、顫漂、悶漂和領漂。小送漂絕大多數是小鯽魚,大送漂是大鯽魚。這兩種是鯽魚吃食和吞餌後 的基本和主要的漂象,占所有漂象的90%以上。其它如顫漂、悶漂和領漂並不多見,但也不是沒有。如不隨時加以註意這種少見的漂象,往往會失掉釣取大鯽魚的機會。 提竿是上魚率高低的關鍵壹環。看似舉手之勞,輕而易舉,但它的技術性極強。其關鍵是在觀漂準 確的基礎上,要掌握好“不早不遲”這個火候。說玄了,“不早不遲”這個時機大約不超過十分之壹、 二秒,早了和晚了都不行。早了,鯽魚剛剛含餌在唇;遲了,魚已吐鉤或即將吐鉤。這種時候提竿,不是提空就是掛下魚嘴中的壹塊肉或掛掉嘴圈。尤其糟糕的是,魚在窩中脫鉤或已提上水面又掉入窩中, 會把窩中其它的魚驚散,造成長時間窩中不來魚。準確的提竿時機是鯽魚已把餌鉤吞入口中在未吐出之 前的壹剎那,漂象是上送由快到慢幾乎欲停的壹瞬間及時提竿,才會中魚率高。否則,必然失敗多於成功。 另外,應註意的是:竿尖硬,提竿應稍輕;竿尖軟,提竿幅度應稍大。用葷餌蚯蚓時,提竿宜稍遲 ;用素餌面食,提竿宜稍早。冬季和早春季節,提竿宜稍早,進入四五月份後,提竿可稍遲。使用軟腦 線或長腦線,提竿應稍早,使用硬腦線和短腦線,提竿宜稍遲…… 總之,提竿看似簡單,但在實際垂釣中如何掌握分寸和火候,卻大有學問。如漫不經心、毫不在意 ,就會造成“鯽魚咬鉤勤,上魚並不多”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