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個古老的村莊裏,他們最好吃的粽子是先用稻草灰水浸泡的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國最悠久的傳統食品之壹,民間傳說是吃粽子為了紀念屈原。無論大江南北,粽子並不少見。
然而有壹種粽子就非常獨特,卻同樣也歷史悠久,它就是灰湯粽。
所謂“灰湯粽”,西晉周處所攥《風土記》中就有“用菇葉裹黍米,以純濃灰汁煮之,令爛熟”的記載。香香的白糯米,用稻草灰水浸泡後包成粽子,粽子嫩黃嫩黃的,清香飄散,口味獨特。
在風光秀麗的浙江桐廬富春江南岸,有壹個名為深澳古村的古老村落。在這裏,灰湯粽的制作工藝得以完整地保留與傳承下來。
深澳古村是申屠家族的血緣村落,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獨特的地理環境、源遠留存的文物古跡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南宋時期,申屠家族由外地遷入深澳定居,並在此繁衍成望族。他們傳承了古法手工制作灰湯粽的技藝,讓這種傳統美食的從古城走向千家萬戶。
深澳的灰湯粽在制作工藝上,與普通粽子最大的區別是:糯米需在稻草灰中浸泡10個小時左右。做出來的灰湯粽,有三大特點:壹是香氣濃郁,二是顏色,呈淡金黃色,三是呈弱堿性。而堿性,有解油膩、助消化的功效。
制作灰湯粽,首先要選優質稻草。這種稻草的特點是沒腐爛、不發酵、梗硬實,而且顏色青黃有亮澤。稻草選好後,將其燒制成灰,然後將灰放入容器裏倒入開水溶解。靜置4小時後濾除雜質,瀝出灰水來浸泡糯米。
然後選好頭遍粽葉兵用山泉洗凈。待灰湯水浸泡糯米達10個小時以上時,就可以將糯米取出來包粽子了。用粽葉的正面包米,然後用力困紮緊實。值得提的是捆紮繩,就取材於古村,由棕櫚葉抽成絲浸水煮泡而成。
粽子包好後,煮的過程也十分講究。將粽子放入鐵鍋時,需加入壹定量的灰湯水將其淹沒。接著就是生火,燃料需選用結成把的稻草。然後入竈膛慢燒,燒制七八分火候,就不再加稻草把,而是靠灰燼余熱以及鍋裏的熱氣將粽子燜熟。
在深澳古村,壹般是晚上煮粽子,要燜到第二天早上才好。剛出鍋的灰湯粽,香氣撲鼻,顏色嫩黃,形容通透,十分誘人。
灰湯粽是我們的老祖先的壹大貢獻。他們將“灰湯”中所含的碳酸鉀巧妙地變成了粽子的發色劑、賦香劑、品質改良劑、防腐劑以及營養強化劑,白米原本是弱酸性的,經過灰湯的浸泡,變成了弱堿性。
明代著名醫學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曾記錄灰湯粽的工藝,並指出這款美食有“止瀉除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明目、黑發駐顏、延年不衰”等功效。“藥王”孫思邈也記載灰湯粽能“益髭發、兼補暖,又治壹切風疾,久服輕身明目,黑發駐顏。”
歷史悠久,工藝獨特,色香誘人,健康養生。灰湯粽,這款凝聚著老祖宗智慧的美食,從歷史中幽幽走來,在深澳古村駐紮,香飄千裏,福澤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