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學:清炒法
壹般說來,炒黃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蒼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黃用中火。加輔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機器炒兩種,機器炒常用平鍋式炒藥機和滾筒式炒藥機。
壹、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黃、炒焦、炒炭3種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黃(包括炒爆)是將凈選或切制後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呈黃色或較原色稍深,或發泡鼓起,或爆裂,並透出藥物固有氣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棗仁、槐花等。芥子炒黃散出香辣氣。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炒焦是將凈選或切制後的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呈焦黃或焦褐色,內部顏色加深,並具有焦香氣味,如山楂、梔子、檳榔等。炒炭是指將凈選或切制後藥物,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或中火加熱,炒至藥物表面焦黑色,內部呈焦黃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後藥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應保存藥物的固有氣味;花、葉、草等炒炭後仍可清晰辯別藥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荊芥、大薊等。蒲黃用中火炒至棕褐色。荊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二、清炒的目的有:
1.增強療效 種子果實類藥物均可通過炒黃,使其果皮、種皮爆裂,易於煎出有效物質,如紫蘇子、芥子、決明子等;炒黃可殺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麥芽、山楂炒後產生焦香氣,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 如蒼耳子炒黃降低毒性;牽牛子炒後可緩和峻烈作用,萊菔子、瓜蔞仁等生品有悶臭氣,易致惡心或嘔吐,炒後氣香,可糾此弊。
3.緩和或改變藥性 有些藥物作用峻烈,炒後藥性緩和,免傷正氣,如葶藶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黃緩和寒滑之性;芥子緩和辛散走竄之性;有些藥物炒後藥性會發生壹定的變化,以適應臨床的需要,如幹姜偏燥,長於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炒成炮姜後則溫而不燥,長於溫中散寒,溫經止血,且作用持久。萊菔子生用能升能散,長於湧吐風痰;炒黃後性降,長於消食除脹,降氣化痰。蒲黃生品性滑,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勝,炒炭後性澀,止血力強。
4.增強或產生止血作用 某些藥物炒炭後則止血作用比生品強,如雞冠花、槐花、地榆、白茅根等。有些藥物本無止血作用,炒炭後則具有止血的作用,如荊芥生品辛散力較強,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炒炭後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的功效。荊芥功效的改變與其炒炭後,揮發油含量顯著降低,而且油中所含成分產生了質的變化有關。
清炒法中槐花、梔子、山楂有多種炮制規格,宜單獨記憶其炮制方法、炒制程度和作用特點。多炮制規格的藥物易出B型題。
槐花
槐花的炮制規格有槐花、炒槐花和槐花炭。炒槐花是取凈槐花,用中火加熱,炒至深黃色.槐花炭是取凈槐花,用中火加熱,炒至焦褐色。槐花生品以清肝瀉火,清熱涼血見長。炒槐花苦寒之性緩和,其清熱涼血作用弱於生品,止血作用遜於槐花炭而強於生品,用於脾胃虛弱的出血患者。槐花炭清熱涼血作用極弱,具澀性,以止血力勝。炮制研究表明:炒槐花蘆丁含量與生品無顯著差別,槐米炭蘆丁含量則明顯低於生品。槐花炒炭後槲皮素含量為生品?0倍以上。鞣質含量變化與加熱溫度密切相關,170℃內受熱,鞣質量迅速增高達數倍;190℃以上受熱,鞣質含量開始下降;藥理研究表明:槐花炭能增強止血作用,與生品比較有顯著差異。
山楂
有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炒山楂是取凈山楂,用中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焦山楂是用中火炒至外表焦褐色,內部焦黃色。山楂炭是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生山楂長於活血化瘀,常用於血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以及高血脂癥、高血壓病、冠心病。炒山楂酸味減弱,可緩和對胃的刺激性,善於消積化食。焦山楂不僅酸味減弱,且增強苦味,長於消食止瀉。山楂炭其性收澀,具有止血、止瀉的功效。
梔子
有梔子、炒梔子和梔子炭。炒梔子是取梔子碎塊,用文火炒至深黃色。焦梔子是用中火加熱,炒至焦黃色。梔子炭是用武火加熱,炒至黑褐色。生梔子長於瀉火利濕,涼血解毒。而且苦寒之性甚強,易傷中氣,對胃有刺激性,炒後可除此弊。炒梔子和焦梔子功能相似,均有清熱除煩作用。但炒梔子比焦梔子苦寒之性略強,壹般熱甚者可用炒梔子,脾胃較虛弱者可用焦梔子。梔子炭善於涼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