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徐誌摩《再別康橋》朗誦及賞析_徐誌摩再別康橋朗誦

徐誌摩《再別康橋》朗誦及賞析_徐誌摩再別康橋朗誦

再別康橋

作者: 徐誌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壹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壹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壹揮衣袖,

不帶走壹片雲彩。

徐誌摩(1896—1931),筆名南湖、雲中鶴。浙江海寧人。1921年前後開始寫詩,被譽為新月詩派的臺柱。1918—1922年先後曾留學於美國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1922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誌摩是發起人之壹。1926年他與聞壹多等主持《晨報》的《詩鐫》。在《詩鐫》上,徐誌摩與他的新月派詩人壹起,做著他們的新詩實驗。1927年春與胡適、梁實秋、聞壹多等創辦《新月》月刊,並主持編務工作。《新月》的創刊,把新月詩派的創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從上海飛往北平的途中,因飛機在濟南開山壹帶失事,年僅35歲的徐誌摩不幸身亡。

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響了徐誌摩的壹生,他稱劍橋(也即“康橋”)為自己的“精神故鄉”。劍橋所體現的英式文明,令徐誌摩陶醉,逐漸形成他心中夢寐以求的“康橋理想”。

1922年徐誌摩回國。軍閥統治下中國現實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漸漸破滅。1928年秋天,他再度遊歷英國,《再別康橋》寫於從英國回來的1928年11月6日的輪船上。

《再別康橋》基本解讀

“康橋”是徐誌摩精神的故鄉,與康橋匆匆作別,那種心情自然是依依難舍的。以悄然的惜別,抒寫無盡的眷戀之意,是這首詩的特點。夕陽下的康河,波光瀲灩;

河畔的金柳,似蒙著輕紗的新娘,那璀璨的艷影,令詩人的心湖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裏招搖,讓人心醉——詩人寧願做壹根水草,永遠植根於康河的柔波裏;

榆蔭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間的夢,壹切的壹切,揉碎在浮藻之間。

盡管壹切都被揉碎了,詩人依然撐著長篙在尋夢。在青草的深處,他寧願滿載壹船星輝,放歌而歸。但在現實中,詩人卻不願驚醒他心中的夢,千萬縷惜別之情,只化作心底裏纏綿的笙簫、夜空中沈默的夏蟲,在“悄悄”之中告別,在“悄悄”中離去,不帶走壹片雲彩。

《再別康橋》精華鑒賞

《再別康橋》的惆悵之情深藏於飄逸、灑脫的抒寫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抒情主人公就如壹朵流雲,無形無跡,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橋也如夢似幻,美好而易碎。詩中用“金柳”、“青荇”、“星輝”、“笙簫”等意象來描寫康橋景觀之美和自己對康橋的眷戀。這些意象往往既是寫景同時又是抒情,景與情難分難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新娘”既是壹種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戀著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舊情的流露——情與景已互為壹體。在金柳之間,在青荇之上,“我”固執地尋找著“彩虹似的夢”,“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而事實上,“我”又不能縱情放歌,只有“沈默”,“悄悄”地離去。景色依舊,人事全非,落詩人用與情人纏綿惜別的心情和筆調與“康橋”道別,寫出了壹種包含淡淡的惆悵和酸楚的不舍之情。應該說,這首詩,是詩人在與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別,那份深情和靜謐,似乎唯恐驚破心中之夢。它微妙地展露了詩人因“康橋”理想的破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

徐誌摩的詩單純、輕盈、柔婉而又深含憂郁之情。他善於將氣氛、情感和景象融為壹體,寫夢幻般的景象的同時也充溢著壹種夢幻般的情調。而且情緒回環反復,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別康橋)讀起來特別舒緩、悅耳,有壹種和諧、優雅的音樂美。

《再別康橋》詩歌欣賞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誌摩壹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誌摩壹生的詩文中;

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壹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壹股清風壹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

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壹壹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壹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

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誌,直覺得?波光裏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裏,做壹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壹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

第5、6節,詩人翻出了壹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壹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壹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沈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壹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壹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麽?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壹次,又何必帶走壹片雲彩呢?全詩壹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誌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壹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壹個是愛,壹個是自由,壹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壹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壹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誌摩》)果真如此,那麽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壹個縮影嗎?徐誌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壹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

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妳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壹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壹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誌摩的詩美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