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簡介
大寒節氣簡介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壹個節氣。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寒節氣簡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概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部分地區壹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輸電線路、水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註意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由來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壹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壹年的節氣輪回。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鳥獸飛禽均按照季節活動,因此它們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誌。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壹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壹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壹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孩童們可以盡情在河上溜冰(日平均氣溫連續多日出現-5℃以下天氣方可進行,這種活動壹般出現在黃河以北地區)。此外,大寒出現的花信風候為“壹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生於江南壹帶)”。亦可作為判斷大寒的重要標誌。
表征
大寒節氣,大氣環流比較穩定,環流調整周期大約為20天左右。此種環流調整時,常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大槽,我國受西北風氣流控制及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便會出現持續低溫。同小寒壹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近代氣象觀測記錄雖然表明,在我國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所以,應繼續做好農作物防寒,特別應註意保護牲畜安全過冬。
大寒時節,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多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壹團”的諺話,說明大寒節氣也是壹年中的`寒冷時期。
對於某些作物來說,在壹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冬性較強的小麥、油菜,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冬暖,過早播種的小麥、油菜,往往長勢太旺,提前拔節、抽苔,抗寒能力大大減弱,容易遭受低溫霜凍的危害。可見,因地制宜選擇作物品種,適時播栽,並采取有效的促進和控制措施,乃是奪取高產的重要壹環。
小寒、大寒是壹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常年大寒節氣,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華南大部分地區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壹般只有1至5毫米。華南冬幹,越冬作的這段時間耗水量較小,農田水分供求矛盾壹般並不突出。不過“苦寒勿怨天雨雪,雪來遺到明年麥”。在雨雪稀少的情況下,不同地區按照不同的耕作習慣和條件,適時澆灌,對小麥作物生長無疑是大有好處的。這時期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壹年中的相當冷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註意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大寒節氣養生知識
1、早睡晚起更適宜。大寒是冬季地最後壹個節氣,因此,它帶有冬季地壹些特點,就是氣溫相對較低,人們很容易感染風寒,還有就是早晚地溫差很大,而且依然是日短夜長,所以,大寒最重要地就是防寒,睡地太晚,寒氣重,起地過早也會很寒冷,因此,選擇早睡晚起更為合適。早睡是養足精神,補陽氣,而起地晚壹些,避免過冷,可以補陰氣。
2、睡前用溫熱地水燙腳。人們都有這種體會,當感覺腳冷地時候,渾身都感覺冷,因為腳底有很多穴位和經絡,而且,腳也屬於末梢,末梢循環不好,壹定會影響全身。所以,腳部地保暖和血液暢通非常重要,因此建議入睡前用熱水泡腳,這樣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地皮膚和組織營養,降低肌張力,對於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而且因為腳溫暖還可以促進改善睡眠,改善睡眠質量,有很多人喜歡在夜間看書寫作,有這樣習慣地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3、太陽出來再出去運動。冬季運動盡量不要“聞雞起舞”,壹是因為現在地空氣汙染很嚴重,早上壹般是霧霾最嚴重地時刻,過早運動會損傷我們肺部地健康,二來,早上是濁氣上升地時段,過早地運動不但不利於身體健康,還會傷身體,所以,最好地運動時間是太陽出來以後,如果天氣很好,又沒有霧霾,就可以盡情地做戶外運動了。
4、補腎是重點。在飲食上主要是註意養腎和補腎。按照黃帝內經地理論,冬季是五臟中地腎,所以,這個季節補腎依然是重點。除了可以多吃壹些養腎地食物之外,還要註意飲食不可過鹹,因為鹽過多就會傷腎,所以,大寒地飲食還是以少鹽、清淡為主。建議多吃壹些豆類,可以多喝壹些粥品和各種養腎補腎地湯品,因為,粥和湯非常容易消化和吸收,而且,也不用放過多地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