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篇描寫上海奶油蠶豆的作文
記得那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作者剛上小學。當時父親因為兩個科技創新的小項目,經常去南方出差。有壹次父親出差回來,從帆布旅行包裏掉了壹些蠶豆。原來是同事讓爸爸帶壹袋蠶豆來,因為紙袋破了,有幾粒掉進了袋子裏(因為當時沒有質量這麽好的塑料袋)。拿起壹個放入口中,奶油的香氣直透囟門。然後用舌頭細細品味,壹股鹹甜的味道彌漫在舌尖。牙齒咬得很硬,硬到不咬人。(我不怪作者沒見過世面,也不怪他太貪心,因為那時候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想吃壹顆花生和葵花籽,得等到過年的時候拿著家裏的糧證去糧店供應,平時是沒有的。)當時覺得這些豆子簡直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寶貝。眨眼間,幾粒蠶豆進了我的肚子,我學到了壹些東西。首先把蠶豆放在嘴裏壹會兒,用唾液浸泡到變軟,然後用牙齒刮開,等變軟了就可以咀嚼了。經驗總結的時候,蠶豆都沒了。後來才知道這種豆子叫上海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蠶豆,以後還吃過很多其他種類的蠶豆。但是第壹次吃上海老城隍廟奶油五香蠶豆時那種醇厚的味道,壹直難忘,總覺得這種蠶豆是各種蠶豆中的極品,可能就是所謂的先入為主吧。
那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剛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當時的人民生活已經有所改善。哈爾濱的奮鬥副食或者道裏的壹家副食,有時候能看到賣那種蠶豆的。讓家裏人買兩次,吃起來不會像第壹次吃蠶豆那麽爽口,但每次還是壹樣。總之吃壹次蠶豆可以省壹頓飯。
時間的腳步就像壹眨眼,不會因為壹些人和事而停止。1984年,作者初中畢業,上了高中。寒假,筆者將去河北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和那裏的老人壹起度過接下來的壹年,正好趕上父親去河南出差。我父親把我留給了天津的姑姑。我姑姑住在天津市南開區。是壹座青磚灰瓦的仿古四合院,南北正房,東西廂房。因為那時候我畢竟還是個小孩子,在院子裏玩幾天然後上街買東西。在東北角的北路上壹家不知名的小店裏看到了壹顆久違的蠶豆。於是,我連價格都沒問,就稱了兩元錢,放在紙口袋裏。心裏狂喜:現在是時候開齋了。果然下午壹袋蠶豆進了我的肚子。不僅省了晚飯,臉頰兩側的掛鉤還疼了好幾天...這是我最後壹次吃奶油五香蠶豆。
隨著90年代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商場超市裏的商品琳瑯滿目。各種國產進口零食應有盡有。但是在哈爾濱妳看不到有人賣那種蠶豆。不知道是不是利潤太薄,商家都在談生意。我已經將近二十年沒吃過這種蠶豆了。想到這,我下定決心趕緊訂兩包蠶豆,為他解相思之苦。行動勝於行動。想開槍就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