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哪些
二十四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人對取名字很慎重。何況是給歲月取名字?那就更加慎重了。二十四節氣的每壹個名字都有充分的考量和由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是第壹個、第七個、第十三個、第十九個節氣。四個節氣按照四等分,平均分了壹年。這每壹份就是壹個季節,春、夏、秋、冬。“立”就是“確立”的意思,反映每個季節的開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學角度劃分的,反映了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眾所周知,太陽並不總是垂直照耀著地球赤道。太陽的最高點在地球的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來回走動。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中國所在的北半球是“夏至”,就是“最夏天”的意思。“至”是最的意思,比如“至高無上”、“至剛至強”。這壹天,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以後太陽的直射點逐漸南移,到達直射赤道的時候,是“秋分”,北半球進入秋天。太陽繼續南移,直射南回歸線的時候,北半球是“冬至”——“最冬天”的意思,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此後,太陽逐漸向北移動,再次直射赤道時,北半球是“春分”,天氣逐漸變熱,白天變長。壹年如此,四季輪回。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氣溫的變化。“暑”是熱的意思,“處”是停止的意思。“小暑”是小熱,“大暑”就是大熱,“處暑”就是不熱;小寒是“小冷”,“大寒”就是大冷。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雨水”,降雨比較多。“谷雨”,下雨的時候,谷子正在成長;“小雪”,開始降雪;“大雪”,下雪很多。
“白露”、“寒露”、“霜降”,就是氣溫下降,空氣中水汽在凝結。“白露”,開始出現露水;“寒露”,露水冷了;“霜降”,不是露水,是下霜了。
“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界的動物和環境的變化。“驚蟄”,春雷開始,驚醒冬眠的動物。蟄(zhé),是指動物冬眠。“清明”,自然界的萬物清潔而明朗,整個大自然都是神清氣爽的感覺。
“小滿”、“芒種”,反映農作物的成熟情況。“小滿”,黃河流域大麥、小麥果實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芒種,是指有芒的麥子已經成熟,有芒的稻子要搶種。
二十四節氣,分配到農歷十二個月裏,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合起來就是這樣的歌謠:“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壹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上半年,每個月的兩個節氣分別在初六、二十壹前後,下半年則分別在初八、二十三前後。前後相差頂多壹兩天。這就是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只差壹兩天。上半年逢六廿壹,下半年逢八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