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創業有哪些難點?
這些都是餐飲企業創始人在創業前要做好心理準備的困難。當這些困難延伸開來,就出現了壹系列的問題。
從餐飲產品的核心來看,餐飲市場是壹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完全競爭的特點意味著市場上沒有壹家企業能夠獲得壟斷利潤,這就決定了餐飲企業利潤的天花板。
餐飲行業之所以是完全競爭市場,表面原因是準入門檻低,但原因不能簡單概括為準入門檻低。比如早些年,互聯網行業的準入門檻也很低,但互聯網是典型的不完全競爭市場。而且黃金十年商業地產開發後,商場餐飲行業占比從30%提升到60%。商業地產的紅利期已經結束,租金和人工成本與日俱增。如果排除街邊小店,餐飲行業的準入門檻並不低。
餐飲行業之所以陷入完全競爭,壹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行業參與者的可替代性很強,而這種可替代性跨越了所有的細分行業。餐飲的商業邏輯本質上是通過租用壹定的空間,為食客提供基於食材的產品和服務。產品的核心是提供飽腹感。把“在大蛋糕上抹點肉”和披薩相提並論很可笑,但卻是最接近第壹原理的解釋。披薩快遞不僅是作為主打披薩的必勝客和樂凱撒的替代品,也是麥當勞和漢堡王的替代品,甚至是海底撈和呷哺呷哺的替代品。舉個極端的例子,壹家米其林星級餐廳絕對不會認為自己和沙縣小吃是壹個市場,但實際上沙縣小吃的存在會實質性的改變消費頻率,降低這家米其林星級餐廳的天花板。
在壹定的內需市場中,完全競爭決定了餐飲行業的上限——雖然這是壹個絕大多數餐飲企業都碰不到的天花板。在前期,完全競爭也是前期低價競爭的因素之壹,但具體發展階段的歷史因素在其中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改革初期,人均收入逐漸上升,人口集聚效應初具規模,隨之而來的是新菜系的出現(如“洋快餐”、“西餐”以及沿海城市的各種地方菜系)。在增量市場中,餐飲企業也有機會通過簡單的復制來搶占市場,造成了同質化現象。同質化意味著進壹步壓縮完全競爭下的溢價空間。食客的收入水平也降低了溢價空間的上限,企業只能通過削減成本來擴大利潤。這是過去特定時期的歷史因素。
但是新時期的特點是股市,在壹二線城市copycat的模式已經行不通了。隨著人口的進壹步聚集,食客收入的進壹步增加,消費觀念的升級,餐飲業態也出現了分化融合,開始差異化經營。比如日本料理,我們印象中的日本料理店已經逐漸細分為各種業態,各種居酒屋、日式火鍋、日式話題、石懷料理相繼出現在市場上。食客選擇餐廳的依據也從菜系發展到單品和餐飲品牌。在完全競爭的本質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市場被細分了,可以換來低價競爭策略的市場被擠出來了。
如果將餐飲企業立足壹線城市所創造的總利潤值(V)表示為客戶生命周期價值(LTV)與覆蓋客戶數量(Q)的乘積,將客戶生命周期價值進壹步表示為客戶單次消費利潤(P)和消費頻率(T) 可以得出企業能夠創造的總利潤值為V = P * T * Q,在壹線城市人口趨於穩定甚至被擠出的情況下,隨著市場的細分,覆蓋客戶的數量Q會被分流,所以提高單次消費產生的利潤P和消費頻率T是解決利潤低的兩個關鍵點。 因此,餐飲企業在想方設法提高客單價和復購率的同時,也在想方設法通過利用it和互聯網工具,到達上遊降低原材料成本,節省人力成本。我個人認為復購率是最重要的指標,因為它體現了餐飲品牌的影響力,也是這些指標的領先指標,比如翻臺率、樓層效率等。
提高復購率的方法有很多,歸根結底還是要回歸品牌。品牌不僅僅是商標局管理的商標,還有各種媒體上眼花繚亂的無效果廣告以及背後的錢主。品牌作為光鮮外表的內在部分,是由壹系列技術、產品和服務支撐的外殼,是公司對這些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壟斷。壟斷品牌對於壹個餐飲企業來說是最容易壟斷的——花錢請個商標代理就行了,但有野心的餐飲企業會想辦法“壟斷”品類。因為“壟斷”壹個品類,就是“壟斷”壹個以品類為主的細分市場,用品牌占領食客對這個品類的心智,在他們心中設置壹個鬧鐘。食客想吃酸菜魚,就想到了太二。如果他們想吃烤排骨,他們會吃肥肉。如果他們想喝茶,他們就會喝茶。那是品牌在食客心中的鬧鐘,會喚醒他們重新購買。
但是,如前所述,任何餐飲品牌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完全競爭之下,即使該品牌成功“壟斷”了某壹品類。世界上沒有不需要吃的烤肋排,也沒有不可替代的附加值,只有必須解決的三餐。餐飲企業必須面對利潤的可持續性問題。在完全競爭中,沒有壹家餐飲企業能保證自己能不斷推出符合食客口味的產品,尤其是在品牌迅速爆發卻又迅速消失的時代。因此,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走上了戰略投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