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展開有關我國春節傳統節慶習俗 懸賞900
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壹天的晚上,農歷年的最後壹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壹)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壹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歷壹年中最後壹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歷本年的最後壹天守到下壹年的第壹天。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壹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接神習俗。天地桌是壹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主要為接神使用。壹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要對神佛大酬勞壹次。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是壹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壹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壹,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 吃年夜飯 看春節聯歡晚會(6張)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壹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壹般少不了兩樣東西,壹是火鍋.壹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壹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壹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壹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壹個古有的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壹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過十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壹夜連年年有余(5張)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壹。有的子時壹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竈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壹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同燃松枝、芝麻稭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稭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劈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接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壹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裏的主人為表示歡迎財神降臨,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要說些吉利話,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之類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胡子,身上背黃布袋,裝扮財神爺的模樣,後面跟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散發財神爺像,以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壹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歡喜喜地接過財神爺像給他們分些錢,這些人才連聲道謝,更起勁地敲打壹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的戶家。
正月初壹
放爆竹(11張)正月初壹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壹天是壹年的頭壹天,春季的頭壹天,正月的頭壹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壹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壹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壹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壹,男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占歲 壓歲錢(17張)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壹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壹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壹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壹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壹錢,桔梗,川椒各壹錢五分,桂心壹錢八分,茱萸壹錢二分,防風壹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壹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壹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壹年少壹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財 俗傳正月初壹為掃帚生日,這壹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壹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壹習俗,大年夜掃除幹凈,年初壹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壹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區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壹大袋的餅幹、糖果,由母親分送鄰裏鄉親,壹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壹天歸來,那麽,就要來壹個分壹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幹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張)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壹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壹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祭財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壹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壹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壹年裏,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壹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壹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壹天裏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壹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壹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壹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格式:“公元壹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壹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壹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壹初二兩天積下來的,壹定要到初三才壹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壹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壹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壹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壹天壹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壹天歸寧。 民俗壹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壹說破五這壹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壹年裏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壹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陜西韓城壹帶,破五這壹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壹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壹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股票市場也是在這壹天開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張)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壹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壹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熏天”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壹種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送火神 在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壹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稭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的“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壹端,孩子們抱著“火神”的另壹端跑向離家較遠的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壹年之內家裏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壹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順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裏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鬥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壹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竈臺、門檻、鍋臺等處各放壹盞“金燈”(黃燈花)中國結(16張)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壹起吃壹頓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裏養的壹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壹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壹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壹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壹瓦罐凍結在壹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擡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壹
元宵節(20張)“子婿日”,此日是嶽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壹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壹請子婿”。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4]
食俗
臘八粥
“臘八 臘八粥
節”。這壹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壹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壹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歷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壹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壹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壹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妳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壹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壹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 餃子
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壹吃餃子,北方壹些山區還有初壹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淩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還有壹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壹年比壹年高,境界壹年比壹年高。
元宵
元 元宵
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余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面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皮的“碌皮湯園”。
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壹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 春餅
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壹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壹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意義
人們說,有海水新春壁紙(20張)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蕩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 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 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壹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壹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壹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壹句“恭喜發財”,壹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 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海外華人過春節(19張)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壹樣。在壹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壹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今天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壹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壹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