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立冬飲食有什麽講究?

立冬飲食有什麽講究?

導語:立冬到來後,中國的冬天開始了。雖然冬天的跡象在壹些地區並不明顯,但醫療保健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那麽,立冬有哪些壹般的健康常識和註意事項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2019立冬節氣健康知識。

2019立冬節氣養生知識立冬養生知識及註意事項。

立冬節氣養生

1,日常生活

立冬後,太陽升得晚,落得早,所以妳應該早睡晚起,以保證充足的睡眠。立冬是感冒的高發季節,對於老年人來說往往會引發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尤其是對於壹些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來說,可能是致命的。早睡晚起可以避免受涼,預防感冒。

2.規定飲食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初冬調養中尤為重要。立冬到來的時候,代表著初冬的到來,早晚溫差比較大。這時,人體為了維持壹定的熱量,必須增加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才能產生更多的能量,所以要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要多吃蔬菜,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魚、蛋等食物的攝入,也要多吃雞肉、甲魚、羊肉、桂圓、木耳等食物。這些食物不僅味道鮮美,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冬季因寒冷而消耗的熱量,還能補氣養血、補虛補虛,特別適合身體虛弱的人食用。

3.適當運動

戶外活動可以增加熱量,調節代謝功能,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和體溫調節。運動的同時要註意保暖,預防感冒。壹定不能穿厚衣服,微汗為宜,避免出汗。要有選擇地做壹些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練劍等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

4.調整妳的情緒

從“立冬”到“立春”,稱為“冬三月”,是壹年中最冷的季節。南方壹些地區雖然不冷,但還是要適應自然變化。入冬後,日常生活要調養。在情感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的平和寧靜,可以使人向內看,有助於養藏。冬天萬物雕零,常常讓人情緒激動,郁郁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參加壹些娛樂活動,比如跳舞、下棋、畫畫、練字、欣賞音樂等。,可以消除冬季的抑郁情緒,振奮精神。

立冬後的註意事項

初冬的註意事項

1,飲食增加熱能。

從立冬開始。寒冷的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從而增加身體的禦寒能力,使身體失去過多的熱量。因此,初冬季節的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以多吃瘦肉、蛋、魚、奶、豆類以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2.少吃鹽

冬天中醫認為要少吃鹹的,多吃苦的。原因是冬天是腎經旺盛的時候,而腎主鹹,心主苦。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鹹勝苦,腎水勝心火。如果吃多了鹹味,會使本來就過於旺盛的腎水更加旺盛,從而削弱心陽的力量,所以要多吃苦味的食物,幫助心陽。這樣就可以抵禦過多的腎水。如《四季筆記》所言:“冬腎水鹹,恐水火,宜養心。”

3、少吃涼的,不要燥熱的。

飲食護理應遵循“秋冬養陰”、“不擾陽”、“補虛溫寒”的古訓,隨四季變化調整飲食。元代胡思慧寫《食而食之正》:“冬寒,宜吃小米以熱治其寒。”也就是說,少吃涼的,不吃燥熱的。適當吃壹些滋陰潛陽的高熱量食物。同時,多吃新鮮蔬菜,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羊肉、烏骨雞、鯽魚等,多喝豆漿、牛奶,多吃蘿蔔、蔬菜、豆腐、木耳、銀杏果等。

4.飲食因人而異,因地區而異。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屬於冬季,西北地區氣候條件與東南沿海差異很大;冬季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需要補充高溫高熱的產品,如牛、羊、狗肉等。江南雖已入冬,但氣溫比西北溫和得多,進補宜清甜,如雞鴨魚肉;地處高原山區,雨量少,氣候幹燥,宜用水果、蔬菜、冰糖,甘甜滋補。

另外也是因人而異,因為男女老少都有差異,身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和中醫養生原則,年輕人重新營養,中年人重新調理,老年人重新保護,老年人重新養老。因此,“冬季進補”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如清補、溫補、小補、大補,切不可盲目“進補”

其他考慮因素:

1,多“點”水:冬天雖然出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和身體器官細胞的正常運轉,還是需要水的滋養。冬天壹般每天補水要比2000 ~ 3000 ml多得多。

2、出“點”汗:冬季養生要適當運動出汗,以強身健體。運動要和運動結合起來,跑步做操只要微微出汗就好,這和冬天藏陽的方式是相反的。

3、預防“點”病:冬季寒冷的氣候容易誘發慢性病的復發或加重,所以要註意防寒保暖,特別是要防止大風降溫天氣對身體的不利刺激,並備好急救藥品。同時也要註意耐寒鍛煉,提高禦寒防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