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1.政治上,中國失去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失去了1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中俄北京條約》也為沙俄在中國西部占領更多領土創造了條件。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進壹步加深;清朝統治者投靠了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鎮壓中國人民的抵抗。
2.經濟上,外國入侵勢力向中國沿海省份擴張,向中國內陸延伸,方便了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遭受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沖擊。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允許外國人去大陸傳教,加劇了中國的社會矛盾。
4.駐京外交大臣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占領首都,火燒圓明園,對中國的文化和心理造成沈重打擊。地主階級分化,部分滿清統治者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由此開始了“洋務運動”,迎來了同治的復興。
6.大片領土的喪失。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只是彈丸之地,而割讓給俄國的領土是654.38+0.5萬平方公裏,奠定了中華民國的版圖。
7.戰後,清政府得以鎮壓太平天國,勉強維持統治。《北京條約》壹簽訂,英法俄等大臣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
1861、1年,清政府設立國務總理公署。1862,1年6月,清政府確立了“用師助剿太平天國事變”的政策,並引外軍助其鎮壓內亂。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維持了清政府的統治。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再次向外國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中國更深地陷入了半殖民地的道路。然而,廣大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從未停止過。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為保衛祖國而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與敵人浴血奮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二、第壹次鴉片戰爭:
第壹次鴉片戰爭英國通常稱第壹次英華戰爭或“貿易戰”,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閉關鎖國後,清朝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但在對外貿易中,仍保持貿易順差地位。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和鴉片,牟取暴利。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作為欽差前往廣東禁絕鴉片。林則徐上臺後,繳獲鴉片兩萬多箱,在虎門海口全部銷毀。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遣遠征軍入侵中國。英國議會還通過了對華戰爭撥款法案。
6月,1840,少將·安東尼·布拉克斯蘭德·斯特蘭沙姆和查爾斯·埃利奧特率領47艘英國船只和4000名陸軍人員到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這場戰爭雖然只是鴉片戰爭的壹部分,但有時也被稱為鴉片戰爭。戰爭壹直斷斷續續地進行著,其間壹系列的戰鬥和軍事行動互不相幹。
戰爭初期,中國軍民奮起反抗,沈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然而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擋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和賠款而告終。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談判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鴉片戰爭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失去了獨立地位,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壹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利用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以亞羅事件和馬父事件為借口,聯合打擊清政府的戰爭。
由於英法分別以阿羅事件和馬神父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被英國人稱為“阿羅戰爭”。又稱“英法遠征中國”或“第二次中英戰爭”。同時,由於這場戰爭可以視為第壹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與第二次相對)的延續,因此也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戰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掠奪珠寶,焚毀。俄國出兵參戰後,聲稱“調停成功”,脅迫清政府割讓654.38+0.5萬多平方公裏領土,成為最大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愛輝條約》等和平條約,列強侵略加深。結果中國在東北和西北失去了1.5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戰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維護其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