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為什麽素食比肉好?

為什麽素食比肉好?

導語:素食被認為是健康飲食的首選。為什麽吃素食比吃肉好?讓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吧!

素食主義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傳統。《墨子》記載,古時候的人不明吃的時候,分為素食者。清代的孫詒讓指出,素食就是吃植物。素食主義也叫蔬菜食品。《禮記》上說,山林蔥郁,有人可取菜食。東漢鄭玄註意到,草木其實就是菜食。素食主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飲食傳統。在中國和整個東亞地區,飲食以谷物和蔬菜為主,這與西方以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不同。舌尖之上是美的味道,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傾向。中國古代的素食傳統有著深刻的國學意蘊,充滿了動物關懷精神,包括愛、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是相對於現代動物倫理而言的獨特精神特質。

親民、愛民、愛物,把動物當作生物資源,但有節制地利用,是中國古代愛護動物的主流思想。眾所周知的典故,如作湯和寬大,對動物賢惠,說釣魚不重要,遊弋不以住宿為目的等。,提倡適度捕獵動物。又如大鯢、魚鱉、泥鰍鱔懷孕時,王耔之毒不投入使用(《荀子·知望》),強調動物的使用要符合其生長節律。這些規定保護了動物資源的繁衍,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鹽鐵論》作為漢朝的行政之魂,指出壹夫壹肉,賺他中年的收入,十五鬥小米,賺他半個月的糧食。養壹頭豬的糧食是壹個成年男性半個月的糧食,深刻揭示了養動物的成本可以養更多的人,動物性食物的成本遠高於植物性食物。這種近乎現代經濟學的思想,盡可能避免了植物能量以動物能量的形式集中供應給少數人,保證了中國古代更多的人免於餓死。

愛護動物是仁的表現,政治家以愛護動物為態度實施仁政,這也成為了後世中國的政治傳統。比如北魏孝文帝到了十五,就不殺生,不打獵了。唐文宗的“不準彜獵”保證了他懷孕生子,甚至在北宋初期,短短幾十年就有十條涉及動物保護的詔令,包括“不準采捕”、“不準宰牛”、“放鷹犬”等。動物生態倫理的政治化是中國古代生態倫理的重要特征。

從人類認識的過程來看,認識到萬物和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進而認識到萬物和我是壹體的,才是更深刻的認識。中國古代有壹個兼愛萬物、天地壹體的哲學命題(《莊子·天下》)。直接從動物生活中深刻理解這種思想,用同情心去同情動物。孟子首先表達了這樣的思想:君子為獸,不忍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聽到它的聲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宋儒成易否定了動物生來就是食物的觀點:動物生來就是動物,人生來就是食物,這是不成立的。有人有螞蟻和虱子嗎?(《程外傳》卷八)對動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儒家說:俗肉是俗痛,但事不可說。不知道刀與刀之間有多心疼,還跟家人說明不要吃太多菜,用素菜。盡妳所能計算妳的生活。能救就救吧。拯救壹個生命給了我無限的安心。(《高姿遺書》卷十)在清末的《大同書》中,康有為指出,鳥獸是與人同源的近親,它們的知識是光明的。離被人覆蓋也不遠了,知識也很痛苦。他主張戒食動物,預言未來的世界壹定是素食社會。

對動物的同情,是在思維深處與同壹事物合壹的默契。只有默默地理解鳥獸的痛苦和恐懼是和我壹樣的痛苦和恐懼,鳥獸的生命是和我壹樣的生命,才會有來自情感深處的回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同情是壹種超越語言的直接認知,在中國哲學裏叫做良心,也就是壹種欠考慮的善意。《易經》對這種相通的精神超越給予了最高的肯定:易,無思,無為,不動,感而通天下。如果不是世界上最高的神,誰能在這裏!

中國早期對動物的道德化,不僅賦予了各種動物特定的美德,而且將它們納入了道德譜系,是對宇宙的深層靈性化。《大笠》故事中有壹個萬物本體譜系:普通動物(毛羽鱗)和人在自然界,祥瑞動物如林風貴龍(簡稱四靈)、聖人在更高的神聖世界;平行兩層世界有垂直投影關系。四靈是動物的本質,聖人是人的本質。在哲學意義上,四靈象征著從壹般動物中抽象出來的超然道德實體,聖人代表著從人類中抽象出來的超然完美人格。《春秋故事》還描述了四靈的條件:如果政治家珍惜和寵愛動物,四靈就會作為吉祥的尊貴象征出現;如果虐待動物,四靈會退縮,會有可怕的天災。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四靈的崇敬和對動物的熱愛,並不是對兩個對象完全不同的態度,而是由內而外的關懷:對動物的熱愛,是對四靈的崇敬;懷著敬畏去珍惜,用愛去表達敬畏。

當代學者喬清舉創造性地將吉祥動物納入動物生態倫理範疇,並以四靈為例指出了動物作為自然神聖象征的生態意義。對中國思想有深刻理解的法國聖人施韋策曾提出敬畏生命的倫理思想,認為壹切生命都是神聖的,包括站在人類立場上看起來低人壹等的生命。但對生命的敬畏是落實到動物身上後的同情,與中國古代對吉祥動物的敬畏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在史懷哲的思想中,動物不具有神性。不難理解,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中,只有上帝才有唯壹的神性。在中國古代,最高神早在周朝就被廢除了,吉祥動物是神聖的美德象征。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敬畏的對象不是四靈,而是四靈所代表的、自然生命所承載的德性本身。

現代學術界有兩種動物關懷思想:動物權利論和動物福利論。動物權利論認為,動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內在價值,應被平等看待,不應被利用;動物福利論不反對利用動物,但人類有義務讓動物避免痛苦,創造幸福生活。從中國古代對動物同情、愛護、敬畏的三重倫理維度來看,動物權利論的動機相當於同情的意義,動物福利論的動機相當於愛的意義。目前,起源於西方的動物倫理學壹直致力於並局限於這兩種討論,卻不見以敬畏的態度對待動物。敬畏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動物關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