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的故事如下:

1,立春

在古代,“打牛”儀式是由郡政府進行的。打牛的前壹天,當地的牛被放在縣城東門前,稱為“站牛”,旁邊還會立壹個背著農具、鞭打牛的假人作為“耕者”,以示春耕時節的到來和農事的提前準備。假人“庚戌”叫“莽神”。如果“耕者”站在牛的前面,說明春耕季節要早些準備;“千鳥”站在牛後面,表示春天來晚了;人牛並行的話,春暖花開的季節是適中的。

立春那天,所有的官員都會在蟒蛇當地的牛面前獻上肉和水果食物,並在中午舉行盛大的“打牛”儀式。官民擊鼓,官員用紅綠鞭或柳枝將當地的牛抽打三次,然後交給下屬官員和農民輪流抽打,讓當地的牛盡可能被打斷,以示人們對春天的熱愛。後來,人們笑著抓起牛的土塊,帶回家放進獸圈,象征著槽頭的繁榮。據說那天陽光明媚,所有的人都很開心;如果早上下雨,說明運氣不好,預示著年景不好。?

2.雨

在古代,人們有壹個習慣,就是為自己的孩子求神占蔔,看看自己的孩子命運如何,是否需要找壹個米歇爾·普拉蒂尼。找米歇爾·普拉蒂尼的目的是讓孩子順利健康成長。於是就有了雨節拉護的活動。這壹舉動年復壹年,成為了壹個由來已久的習俗。

在川西,雨節是壹個很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不管下不下雨,這壹天都充滿了壹種朦朦朧朧的詩意:清晨的第壹縷曙光,霧蒙蒙的路邊有壹些年輕的女子,牽著她們年幼的兒子或女兒,等待著第壹個路人。而壹旦有人經過,無論男女老幼,攔住對方,就把自己的兒子或女兒抱到地上,磕頭拜,立為幹兒子或幹女兒。這在川西民間叫“撞見崇拜”,就是誰撞見誰就是誰,事先沒有預定目標。

“撞拜送”的目的是讓孩子順利健康成長。當然,“撞人拜年”的習俗在農村還是有的。城市裏的人通常會對自己的孩子“頂禮膜拜”,不是朋友,就是同學,同事。

3.震驚的

這壹天,人們有“打小人”的習俗,以驅除厄運。

驚蟄象征著農歷二月的開始,它會以壹聲驚雷驚醒所有冬眠的蛇、蟲、鼠、蟻,家裏的爬蟲、螞蟻也會起來到處覓食。因此,在古代,人們會用熏香和艾草熏住所的四個角落,以驅除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逐漸演變成那些不開心的人拍打對手,趕走厄運的習慣,也就是“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的驚魂日都會出現壹個有趣的場景:女子壹邊用木拖鞋抽打紙娃娃,壹邊嘟囔著“把妳的小腦袋抽打到氣得吃東西都想吐”的詛咒。

打小人的目的是希望小人知難而退,表達內心的委屈。

4.春分

春分這壹天,民間有“豎著下蛋”的習俗。全球有數千萬人在做“豎蛋”實驗。這種被稱為“中國定制”的玩具是如何成為“世界遊戲”的,目前還很難考證。不過遊戲簡單有趣:選擇壹個光滑對稱的剛出生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立起來放在桌子上。雖然有很多失敗者,但也有很多成功者。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間,所以有句話說,春分到了,蛋就漂亮了。立起來的蛋非常漂亮。

在中國的嶺南地區,有壹個叫“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壹種野生莧菜,當地人稱為“春蒿”。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春菜了。當在田野中搜尋時,它通常是淺綠色的,大約壹個手掌的長度。采摘下來的春菜,壹般在家裏和魚片壹起熬制,稱為“春湯”。有句順口溜說:“春湯臟,洗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從壹年的春天開始,人們仍然在家裏祈求平安和健康。

5.清明

在清明節的這壹天,不言而喻,有掃墓祭祖、踏春踏青、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這是壹個關於清明節起源的古老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天譴而逃亡他鄉。在流亡期間,重耳遭受了屈辱。本來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陸續出去的。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跟著他。其中壹個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昏了過去。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君主,也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五霸之壹的晉文公。

晉文公上臺後,派人請介子推帶朝廷受賞封侯。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已經背著母親躲到綿山了。晉文公下令釋放火燒山,迫使介子出局。但介子推母子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被燒死。晉文公看著介子推的屍體,後悔了,哭了壹會兒,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然後埋葬了屍體。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他的大臣們穿著便衣去遠足,以表達敬意和哀悼。走到墳前,看到去年被火燒過的老柳樹居然復活了,成千上萬的綠枝,隨風起舞。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畢恭畢敬地走到他面前,慈愛地捏了壹根樹枝,編了壹個圈,戴在頭上。祭祀結束後,晉文公將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將這壹天命名為“清明節”。

6.谷雨

關於谷雨的起源有壹個悲傷的傳說。

唐朝高宗時期,有壹個名叫谷雨的年輕人非常擅長遊泳。有壹次,他的家鄉曹州發了洪水,他用這種技能救了村民,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壹株牡丹花,並請壹位園丁把它種好。

幾年後,谷雨的母親病重。對於谷雨來說,壹邊照顧媽媽,壹邊做事情是很辛苦的。這時,他家出現了壹個美女,每天照顧他媽媽。谷雨和這個女人有著長久的關系。就在谷雨想娶這個姑娘的時候,他得知這個漂亮的姑娘就是仙女牡丹,而且是他幾年前救下的牡丹。牡丹仙子和谷雨約定:“到明年四月八日,我去谷門口定居。”

後來牡丹花仙的仇人禿鷲得了重病,逼著牡丹姐妹為她治病釀造華瑞丹酒。牡丹姐妹不肯取自己的血,釀了丹酒給惡賊喝,卻被禿鷲抓走拘禁。谷雨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生日那天,他終於闖入魔窟打敗了禿鷲,救出了華仙。當所有人都準備回家的時候,那只還沒死的禿鷲用壹把暗劍刺向谷雨。牡丹仙子非常生氣,她拿起谷雨的斧頭,把垂死的禿鷹剁成了肉醬!轉身扶起谷雨的屍體,泣不成聲。谷雨用自己的生命救了這些華仙的命。

谷雨死了。他生於谷雨,死於谷雨。他死時只有21歲。谷雨被埋在園丁的花園裏。從那以後,牡丹和所有的花仙子都定居在曹州。每到谷雨,牡丹就會開放,以示對谷雨的懷念。

7.漫長的夏天

在中國沿海地區,長夏這壹天有“打雞蛋”的民俗。那天中午,每家每戶都要煮雞蛋。帶殼煮雞蛋,不要打碎。將它們浸泡在冷水中幾分鐘,然後套上壹個編織的絲綢袋子,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們會三五成群地玩打蛋遊戲。雞蛋有兩頭,尖的是頭,圓的是尾。打蛋的時候,蛋頭打蛋頭,蛋尾打蛋尾。壹個個打,輸的人放棄,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壹,蛋稱王;彩蛋最後贏的是第二個,彩蛋叫小王或者二王。

長夏也有在這壹天“稱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平臺入口處掛壹個大木秤,秤鉤上掛壹個凳子。大家輪流坐在凳子上稱人。稱花時,稱者說著吉祥話。老人會說“稱八十七,活到九十壹”。稱重的姑娘說,“壹百零五斤,外面有人找妳。不甘心,不甘心,狀元兒子有緣分。”秤砣子說:“秤砣十幾二十三,小官就長大了。七品縣官不應罪,三公九臣應攀。”稱花只能打進去(就是從小數到大數),不能打外面。古詩雲:“長夏稱人,懸梁笑。”

長夏之日“稱人”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期。長夏稱人會給人帶來好運,人們也祈求上帝給他們帶來好運。

8.小滿

小滿這壹天,有“搶水”、“祭車神”的習俗。在舊社會,水車排灌是農村的壹件大事。俗話說“小人動三車(三車指絲車、油車、水車)。”水車滿了就啟動。此前,農民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意在海寧壹帶演練。年長的執事通常會召集家人,定下日期,安排準備工作。天壹亮,他們就成群結隊出發,點燃火把,在水車上吃麥餅、麥餅、麥球。執事們以鼓鑼為號,踏上事先安裝在小河漢上的水車,數十輛車齊步,將河水抽到田裏,直到河邊積滿了水。

“祭車神”也是農村的古老習俗。據說“車神”是壹條白龍。在車水前,農民將魚、香燭等祭品放在車座上。特別之處在於祭祀中有壹杯白水,祭祀時倒入田間,寓意祝願水源茂盛。這些習俗表明農民重視灌溉和排水。

9.芒屬植物

這壹天,人們在閑暇和忙碌的時候都有“送花給神靈”的習俗。

按照老話說,穗種節後,當香花抖落,花神退位,世人會鄭重送別她,以示感激。《紅樓夢》第二十七回生動地描寫了送別花神的儀式,充滿了民俗風情:

“第二天是4月26日,原來這壹天並不是耳朵節的結束。古代習俗:插秧節當天,要布置各種禮物,祭祀花神。據說花的種植壹旦結束,就是夏天,所有的花都要卸下來,花神也要退位,不得不告別。不過這種風俗在閨房裏比較流行,所以大觀園裏的人都起得早。”

10,夏季至日

在夏季的至日,餛飩在無錫很受歡迎。在古代,在夏季的至日,人們向神靈獻祭,以祈求災難消失,來年富有。到了清朝,夏季至日上的神靈崇拜更加流行,日本人不得不吃面食以示對神靈的尊敬。可以看出,在夏季的至日,北方人吃面條,無錫人吃餛飩,都是對上帝虔誠的祭祀。

餛飩,古人稱之為“似雞生蛋,頗似天地混沌之象”,“餛飩”與“混沌”諧音。盤古開天,始亂。吃餛飩是明智的。老人們都說:“夏天吃至日餛飩,天就不會熱了。”在夏季的至日吃餛飩也包含著祈求和平的美好願望。

據歷史記載,在宋朝的宮廷裏,每年夏天至日,皇家廚師都會包壹種夏季至日餛飩給皇後們吃。事實上,宋代宮廷不僅在夏季至日吃餛飩,而且在壹年中的其他23個節氣中也吃餛飩。因此,宋代宮廷有壹種著名的面條叫“二十四節氣餛飩”,南宋的高宗特別愛吃餛飩。

11,小樹

夏節前後幾天,民間有“屋上吊百索子”的習俗。

白鎖子,又稱五色絲線,端午節時被系在孩子的手臂或脖子上,相信可以辟邪。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端午節的淩晨,成年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可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開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表示河水會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小孩平安健康。6月6日,也就是夏季節日的前兩天,世界各地的孩子們會在端午節時把“百索子”戴在手上。這是為什麽呢?

相傳天上的牛郎和織女被殘酷的王太後隔著銀河隔在兩岸,壹年中只有七月初七才能相見。但兩者之間隔著壹個浩瀚無邊的銀河,沒有渡口。我們做什麽呢

因此,6月6日,世界各地的孩子們會把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白鎖子”放在房子裏,讓喜鵲來取,並在銀河上架起壹座美麗如彩虹的橋,讓牛郎和織女相遇。“在房子上放數百個索子”的習俗寄托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12,偉大的夏天

在浙江臺州灣,有“送夏船”的習俗。

浙江椒江嘉之送夏舟是壹種民俗。清朝同治年間,這裏經常發生疫情,尤其是酷暑時節。人們認為這是五煞所致,於是在江邊修建了五聖祠,甚至在大夏節當天,用特制的木船將供品送到椒江口。意思很明顯,就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據說早在上世紀20年代,臺州灣的“夏船”規模最大,遠近聞名。每年農歷夏季,知止“送船消夏”的民俗正式打出“釣魚度假”的旗號,活動十分紅火。

活動的高潮是在炎炎夏日,將壹艘“夏船”送上江面,並伴有各種民間藝術表演。人擠人,興高采烈。浩浩蕩蕩的群眾把壹只制作精美的紙船送到河邊舉行交船儀式。夏船出海時,河邊鞭炮齊鳴,歡呼聲如雷。很多人反復讀《送夏平安》。原本停泊在江邊碼頭的漁船全部開動,組成龐大的船隊,護送夏船出海。直到再也看不到船的影子,江邊的人們才踏上回家的路。

13,立秋

在初秋,尤其是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有許多民俗。在商洛竹林關壹帶,有“摸秋”的習俗。這壹夜,婚後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瓜果架、豆棚下的地裏偷偷摸索瓜豆,故名“摸秋”。

習俗中有很多說法。摸摸南瓜,容易生男孩;摸扁豆容易生女孩;摸白扁豆更吉利,除了生女孩,還是白頭偕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習俗,這壹夜,瓜果豆子都摘下來了,園主不能責怪。無論阿姨回家多晚,父母都不允許批評她。

中秋節晚上,月亮還沒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照例鉆進附近的秋田裏,摸著什麽東西回家。如果摸洋蔥,父母認為孩子長大了聰明;如果碰了瓜果,父母認為孩子以後吃喝不愁,壹切都會好的。人們把“觸秋”當成遊戲,不懲罰盜竊。

在商南縣,中秋之夜,吃完月餅,不肯長高的孩子摸高粱。沒有男生的人摸茄子;沒有女生的人碰辣椒;孩子不聰明的人去摸洋蔥。這種習俗在清朝以前就有,民國以來壹直在民間流傳。

14,酷暑

在農歷七月十五左右的夏季,會有慶祝中原的民間活動,通常稱為“七月半”或“中原節”。臺灣省此時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在臺灣省,鬼俗稱“好兄弟”,中元節普渡的鬼叫“拜好兄弟”。這個習俗來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

佛的弟子中,法力最高的連尊,思念死去的母親。他利用自己的神通,看到母親在世時對因果報應的貪念,死後墮落為邪靈道,過著衣食無著的生活。木芒連用神力把它變成了食物,給了母親。但是她的母親並沒有改變她的貪婪。當她看到食物來了,她害怕其他惡靈會搶走她的食物。貪婪之下,食物在她嘴裏立刻變成了木炭,無法下咽。

雖然穆玉蓮有神奇的力量,但作為人類的兒子,她不能救她的母親,這是非常痛苦的。請問佛祖怎麽辦?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夏日最後壹天的安身修行,佛法全善。這壹天鍋裏多味,巷裏的和尚大有功德。妳可以用這種同情心來拯救妳死去的母親。”這就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15,千年

有壹個關於千禧年節日起源的古老傳說。

傳說千年是壹個優秀的廚師,舉世無雙,連最挑剔的皇帝也沒有話說。有壹天,皇帝問白露:“天下第壹?”白露回答:“鹽!”皇帝本來是想炫耀自己的“山珍海味”,可千年居然誇起了連普通人都廣見的“鹽”。鹽怎麽“最好吃”?蔑視皇權,這是“欺君之罪”!皇帝壹怒之下殺了千年,吩咐禦廚七天不準用鹽。

壹連七天,山珍海味沒了鹽就變得淡而無味。皇帝越吃越想吐,知道自己誤殺了千年。皇帝後悔了,於是用禦筆在素絹上寫下了“誤日七日,無法無天”的字樣。恰好有大臣來訪,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後悔了”,就趕緊把帛書燒了。這壹燒正好被路過的城隍接受了。黃成勛爵把它獻給了玉帝,玉帝“允許玩耍”,於是就有了紀念千禧年的“千禧節”。

16,秋分

在秋分,這是壹個傳統的“中秋節”。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現在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中秋節”。

據考證,最初的“月亮節”定在“秋分”這壹天,但由於每年農歷八月的日子不同,不壹定總有滿月。而沒有月亮的祭月是大煞風景。因此,“中秋節”後來從“秋分”轉移到中秋節。

據歷史記載,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陽,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蒼天的習俗。其禮拜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它位於四個方向:東南和西北。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在春而陽,秋在夕。朝者,月之夕也。”這裏的月夕指的是晚上給月亮獻祭。這種習俗不僅為朝廷和上層貴族所奉行,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影響到民眾。

17,寒露

寒露時節前後,恰逢重陽節。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因為重陽節是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非常適合登山,所以重陽節慢慢爬的習俗也就成了寒露季節的習俗。

關於重陽節登高的習俗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東漢時期,汝南地區瘟疫流行。有壹個叫桓景的人,他感受到了人民的疾苦,想把人民從水火中解救出來。於是拜費長芳道長為師,學習消災救人的神奇。有壹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九月初九,瘟神又殺人了,叫桓景回去救村民:“第九天,離家登高,把山茱萸裝在紅布袋子裏,綁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可以打敗瘟神了。”

桓景回家告訴了所有的村民。九月九日,汝河暴漲,疫妖來襲。但因為刺鼻的菊花酒,山茱萸的香味刺痛了心臟,讓人難以靠近。桓景揮劍斬山腳下的瘟神。晚上,人們回到家中,發現“雞犬牛羊驟死”,人們因為外出爬山而幸免於難。此後重陽登高避禍,流傳至今。久而久之,爬山成了壹種美麗優雅的習俗。在秋高氣爽的寒露季節,登山也成為人們鍛煉身體、感受大自然的傳統活動。

18初霜

在中國廣西夏磊鎮,有壹個“壯族第壹霜降節”。它的起源與夏磊烤面包和慶祝豐收的傳說有關。相傳,十四世土司許和他的妻子土司的女兒岑,曾在清末隨夫騎牛到閩越沿海抗日。因為岑余音騎著牛打仗,所以被稱為“莫亞”。“雅”是壯語中老婦人的名字,“莫”是牛。岑余音對敵人的勝利恰逢第壹個霜凍節。夏磊人民為了紀念許和岑,修建了廟。在第壹個霜凍日,人們舉著余音的畫像,舉行了壹次流浪活動。節日有300多年的歷史。

由於夏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首屆霜降節已經從單純的豐收慶典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開展商業活動、表演民俗文化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展示了壯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承載了壯族土司文化和反侵略鬥爭的歷史記憶。

19,立冬

初冬,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歷十月初壹,是“寒衣節”。這壹天特別註意祭奠先死的人,叫做送寒衣。為了不讓祖先在冥界受凍受凍,這壹天,人們會燒五色紙,給他們送去禦寒衣物,體現了對故人的緬懷和生者對逝者的憐憫。

“送寒衣節”的習俗來源於“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有個女子婷婷玉立,十八歲愛上了壹個美男子範希亮。正當他們要結婚的時候,能抓到年輕人的官兵來了,把範希亮帶走,派他去北方修理萬裏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她的丈夫,極度悲傷。壹天,江南雪花紛飛,北風呼嘯。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丈夫的衣服已經穿了好幾年了,怎麽抵擋得住長城外的寒風呢?她決定給丈夫做壹件禦寒大衣,自己送過去。

當孟姜女穿著寒冷的衣服來到長城腳下時,她萬萬沒有想到,壹年前的冬天,她的丈夫範希亮被活活累死,他的屍骨被埋在萬裏長城下。聽到這裏,孟姜女放聲大哭。她壹邊哭,壹邊用手拍打著墻壁,喊著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著要壹個悲慘的丈夫,罵著壹個殘忍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中,北風在天空中呼嘯,海浪翻滾,壓向萬裏長城。突然壹聲巨響,萬裏長城轟然倒塌,露出壹根骨頭。孟姜女抱著這些骨頭哭了七天七夜,然後想燒掉這些冰冷的衣服。就在這時,只見寒衣緩緩飄下,繞著孟姜女轉了三圈,然後穩穩的落下,蓋住了屍骨。

20,小雪

“小雪來時吃糍粑”是江南水鄉的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小孩都會談論這件事:今天幾號?還有幾天就要去小雪了。誰的糯米已經磨好了,誰的還在田裏晾著?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很興奮,感覺像過年了。有時候天氣不佳,糯米收割晚了,大人不準備做飯吃,但又打不過孩子,就想辦法借壹些做飯吃。

“糍粑”還有壹個名字,就是“糍粑”,意思是糯米放在鍋裏煮,然後用木棍搗成泥。做“餃子”的那天晚上,父母準備了餡和外面包的粉。餡是黑芝麻煮熟搗碎,拌白糖,還有壹些紅瓜、青瓜、堅果等。都是在條件好的時候加的,然後外面用米粉煮好,撒在桌子上,然後把搗碎的糯米拿出來,放在上面,放進餡兒裏,然後包好,外面用米粉粘好,不粘手。這樣,壹個餃子就做好了。

21,大雪

大雪季節,天寒地凍。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郝漢鳥”的傳說。

傳說有壹種鳥叫郝漢鳥。這種鳥不壹樣。它有四只腳和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它不會像普通的鳥壹樣飛。在夏天,郝漢鳥身上覆蓋著華麗的羽毛,看起來非常漂亮。郝漢鳥非常驕傲,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鳥,甚至連鳳凰都無法與自己相比。於是它整天抖著羽毛,走來走去,驕傲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來了,鳥兒們忙碌著。他們中的壹些人開始壹起飛往南方,準備在那裏度過溫暖的冬天。有些留下來,整天辛勤工作,積累食物,修補巢穴,為冬天做準備。只有那只郝漢鳥,它既沒有能力飛向南方,也沒有努力工作的願望,仍然整天在四處遊蕩,仍然到處炫耀它美麗的羽毛。

冬天終於來了,天氣異常寒冷,鳥兒們回到了溫暖的巢穴。在這個時候,郝漢鳥失去了所有美麗的羽毛。晚上,它躲在石縫裏,凍得瑟瑟發抖。它壹直在哭,“好冷,好冷,等到天亮再築巢吧!”天亮後,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郝漢鳥忘記了夜晚的寒冷,它繼續唱著:“得過且過!“太陽底下真暖和!”

郝漢鳥就這樣壹天壹天地混著,壹天壹天地混著,從來沒有能夠給自己造壹個窩。雪季,北風呼嘯,陽光失去了往日的溫暖。郝漢·伯德沒能熬過寒冷的大雪和節氣,最後凍死在巖石的裂縫裏。

22、冬天的至日

在中國北方,餃子是每年農歷新年冬季至日必不可少的節日大餐,不管這個家庭是否富裕。正如諺語所說,“在10月1日,當冬天至日來臨時,每個家庭都吃餃子。”這個習俗的起源是因為“醫聖”張仲景在冬季至日放棄了醫學。

張仲景是東漢人。他寫了《傷寒論》,是醫家的傑作。祛寒迷人耳湯被歷代醫家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存世;如果妳撤退,妳將拯救人民;”妳做不了好醫生,也做不了好醫生。“他曾任長沙知府,後毅然辭官回鄉,探病上藥,大堂行醫,治鄰。

張仲景回國時,已是冬天。他看到白河兩岸的村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僵了。他要求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建立壹個醫療棚和壹個大鍋,並在冬季至日的那天放棄他們的“迷人的耳朵”來治療凍傷。他把羊肉和壹些祛寒的草藥放在鍋裏煮,然後撈出羊肉和藥物切碎,用面包做成耳朵狀的“餃兒”,煮好後分給前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個“餃兒”,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焦耳”,喝了“祛寒湯”,渾身發熱,雙耳發熱,凍傷的耳朵治好了。後人學了“焦耳”的樣子,把它包裝成食品,也叫“餃子”或“扁食”。冬天的至日吃餃子,不忘“醫聖”張仲景在《祛寒焦耳湯》中的恩情。至今南陽還有壹首民謠,叫“冬日至日胡作非為餃子碗,凍耳朵沒人管。”。

23、小寒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壹個花字母,梅花自古以來就是詩人贊美的永恒主題。詠梅詩歌濫觴於六朝,興起於隋唐,興盛於宋元,繼之於明清,至今仍有韻味。這些詩或寫梅花的品質,或寫詠梅的風韻,或畫梅花的風韻,或唱梅花的情懷。大多構思新穎,用霜雪傲立、不畏嚴寒的梅花來表達作者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在嚴寒節氣中,有壹個對北方人來說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也就是農歷十二月初八。這壹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和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熬壹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起源,眾說紛紜。以下只是其中壹個傳說。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南部,有壹位凈飯王,在卡匹羅威王國。他有壹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他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發現社會生活是徒勞的,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政治極為不滿。於是,他在29歲的時候,拋棄了皇室的奢華生活,做了6年的和尚和苦行僧。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壹天,他餓極了,決定不修行了。然後遇到壹個牧羊女,給了他乳糜吃。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於是坐在釋迦牟尼的壹棵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了佛教。根據歷史記載,這壹天是中國農歷十二月初八。因為他是釋迦牟尼,後來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牟尼的聖人。

佛教傳入中國後,各地修建寺廟,煮粥拜佛的活動也開始流行。尤其是在臘月初八,釋迦牟尼祭祀修行佛教時,所有寺院都會舉行誦經,並遵循佛教成佛前供奉壹種“乳糜”的傳說程序,用香榧和水果為佛祖熬制粥,名曰“臘八粥”。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