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祖靈節
祭祖常在豐收祭後舉行,或與豐收祭結合舉行,目的是祈求豐收、子孫興旺、健康平安,也有感謝和向祖先獻上新谷的意思。各地的儀式略有不同。祖先祭祀的表演團體有三種:第壹種是純血族的氏族團體,如阿美族的“拉魯瑪安”;第二類是血緣集團和地域集團的祭祀集團,如夏塞族的“加喜雅郎”;第三種是同族,比如泰雅族以“格格”為祭祖單位。祭祖通常每月定期舉行或在播種祭祀和收獲祭祀時舉行,臨時發生意外時也用酒肉祭祖作為祈禱。例如,在陣亡將士紀念日的淩晨,大可嵌入式民族的每個家庭都將小米搗碎並揉成飯團,每個家長都將飯團帶到牧師家,並用松葉和大麻包裹起來。神父家事先準備了壹個樹樁或者竹子,用飯團綁起來。然後,牧師帶路,家長們拿著飯團跟著他們,他們到了山上和樹上,然後他們把飯團綁在樹枝上,牧師們喊著族群的名字,唱著祝福語;祭祀結束後,他們壹起回到俱樂部,開始盛宴。夏塞民族的祖先祭祀以地域祭祀群為單位,民眾的父母聚集在祭司家,在祭司家的橫梁上掛壹個“聖袋”作為祖先精神的神龕。祭祀那天,每個人都拿著壹把糯糯的小米到神父家,搗成餅。神父蒸米飯作為祭拜祖先神靈的飯,唱祝酒詞,祈求保佑。祭祀結束後,每個家庭都分享蛋糕,盡情享用。這是每個家庭開始盛宴的日子。
又如排灣族的“五年祭”,這是壹種復雜的祖先祭祀,由各個貴族家庭共同舉行。傳統上有壹年、二年、三年、五年、六年的祭祖儀式。壹年祭是小家祭,五年祭是大祭,然後合並成五年祭,每五年舉行壹次。通常在收獲小米或紅薯後舉行。祭祀前,布利神父派人上山采集竹子和藤蔓,制作藤球和刺球的竹竿,釀酒,做蛋糕,殺豬,清理場地。主婦們擺好祭品,邀請暴斃的鬼魂在鋪著青竹的石凳上乘涼,以免再次打擾祖先的參拜。然後,他們在屋前、墓園後等地設置祭祀祖先的祭品,與祖先壹起觀看了前所未有的藤球儀式。在五年壹度的節日的第六天,有兩項活動,即刺球比賽和舞蹈。刺球大賽中,首領將壹根藤條拋向空中,年輕人各持壹把竹槍向其刺去,刺得次數最多者為勝者。舞會由全村的青年參加,村裏最大的人邀請全村的青年聚餐跳舞。這兩個活動也是成人禮的最後壹個節目。在儀式中,年輕人在家門口和身上系上茅草結,以示辟邪。儀式總是充滿著娛神悅祖、祈福的吉祥氣氛。最後,祭司帶領部落成員到山裏打獵,祭祀完成。
平埔西拉雅人的祭祖儀式稱為“潘納佛”。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存放在被稱為“安幹胡”的陶罐中,通常供奉在部落俱樂部或家中的祭壇上。每個部落的數量和裝飾都不壹樣,壹般有三個,脖子上有紅布,嘴裏有芭蕉葉。缸內裝清水,月初或半月換水壹次。通常會祭出年糕、核桃、獸骨等。各部落的祭祀儀式不盡相同,通常壹年三次:農歷六月十六日的“半年祭”;8月18日“豐收節”;9月16日,祖靈生日,儀式隆重。三位長輩各捧壹個祖靈壇子,祈求祖靈保佑全家長壽,然後從壇子裏取出清水灑在地上。那時,所有的祭品將是年糕、豬肉和小米酒,他們將日夜盛宴和跳舞。
平埔族和安雅族的傳統祭祖儀式稱為“馬步漢王”,傳統上在農歷7月20-22日舉行,為期三天,以未婚少年“馬達”為主祭。參加祭祖的少年在黎明時分舉行賽跑,從村子出發,折回祖靈,表示繼承了祖先的武功,獲勝者由首領授予壹面旗幟。第二天,祖先被正式祭拜。少年們洗頭發,用草繩捆綁,扛長槍,用湯圓、芭蕉葉、茅草祭拜祖先,唱歌感謝祖先的保佑。第三天,首領帶領眾人外出打獵,全村設宴載歌載舞。身著民族服裝的少年們去領袖家設宴,向領袖和長輩們致敬。壹邊喝酒壹邊唱歌,跳舞,興奮。壹位老婆婆為節日擊鼓,眾人響應,唱起贊美先人的歌曲,告慰先人,祭祀結束。
泰雅族慶祝豐收、獎勵神靈祖先的祭祀活動稱為“Malodoan”。它通常在谷子收獲後的六月舉行,持續壹個月。“嘎嘎”* * *牧師多次帶領民眾去打獵,第壹次獲得的獵物在成員中平均分配。剩下的留給豐收節。狩獵期間,謹守禁忌。如果有人員傷亡或其他不祥之兆,說明有人觸犯了禁忌,神靈是不會允許的。立即停止狩獵,並將豐收節推遲壹個月。第三,豐收節會自動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