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常州梳篦的歷史淵源

常州梳篦的歷史淵源

梳子是兩種器具,即木梳和篦條。

常州梳子制作技術形成於東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明清時期,常州梳子的生產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生產規模也超過了歷代。

清乾隆年間《常州賦》載:“削竹成箅,京門多戶。”當時常州西、南門從事梳子制作的有數萬人,所以西門有“碧雞巷”,南門有“木梳街”作為地名。

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蘇州織造院的官員每年都會在常州定制壹批精品梳子,送往皇宮,所以常州梳子壹直享有“宮中名梳”的美譽。

近代以來,常州梳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和博覽會,獲得金銀牌10余枚,如巴拿馬國際和平博覽會1915銀獎,費城國際博覽會1926金獎,1981國家銀獎,6544。

在對外交往中,常州梳子常被作為國禮。

宮梳名篦,情同;鄢陵特產,綻放賓迪。

常州最早叫延陵,常州漢族民歌的這首歌是常州著名特產,即木梳、篦。

梳子梳子叫梳子,是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壹。

在中國古代,梳子與簪、釵、勝、踏、金鈸、竹花、趣並稱為八大發飾。

梳子是梳子的壹種。在古代,漢族婦女經常把精致的梳子放在發髻上作為發飾。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雲:梳,梳也是總稱。

古人留長發,梳頭梳子是每天梳頭的必備之物。

梳子的節距是松的,用來梳理頭發;箅子的齒間密密麻麻的空隙,用來清除頭發上的汙垢,保持頭發清潔,不滋生寄生蟲,讓人容光煥發。

梳子還可以* *頭皮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還可以插在頭發和首飾上。

常州梳自魏晉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爐排產業的創始人應該是陳其子。

春秋時期,陳其子做官,因犯罪入獄。

由於獄中生活條件惡劣,陳其子的頭上長滿了虱子,癢得不得了。

有壹次,陳其子被獄卒用竹板打了壹頓後,發現竹板裂成了箅子。

陳其子整理好壓好後,用它去除了頭上的汙垢和虱子。

這是最初的壁爐。

常州的木梳業不同於篦撣業。木梳業的創始人是赫連和皇甫,篦撣業的創始人是陳其子。

赫連和皇甫是黃帝時代的傳奇工匠。

赫連勃勃有時是由赫連和黑連寫的。

據說每年農歷二月18、九月二十八,梳子業都會舉行祭祖儀式,以求祈求生意興隆。

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穿過常州。當時運河兩岸整條街都是梳子作坊,所以叫木卡姆街,比吉巷。

站在文橫橋上,頭頂明月,目光垂下大街小巷,月色、燈光、波浪倒映,水聲、腳步聲、櫓聲、竹聲合奏成曲。

古人雲:文橫過月,篦梁通明,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江南有句話:“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第壹梳”。

常州梳篦始於晉代(公元265-42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常州東郊東晉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半圓形木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常州步恒順梳子店成立於明朝天啟年間(1622),世代相傳,擁有“雕、描、刻、印、嵌”五大技藝。

明末清初,常州梳子享譽南北,西門、南門周邊從事梳子生產的人代代相傳,達數萬人。

市內有碧雞巷、木沙街,均以梳子集散地命名,有蔔恒順、王大昌等老店數千家。

《常州賦》有“竹削箅,朝京門有余門”的描述,“文衡穿月箅梁燈”為明末常州西郊八景之壹,可見歷史上常州梳子生產之隆重。

清朝時,蘇州織造院的官員為了奉承皇帝,每年農歷七月總要去常州定制壹批高檔梳子進貢皇宮。

李為西太後梳頭所用的常州象牙梳,至今仍留在紫禁城。

所以常州梳子享有“宮梳”之稱。

常州梳以選材嚴格、工藝獨特、制作精良而聞名。

常州梳是精品。

齒尖潤滑,水不脫。

比如木梳,是用了上百年的黃楊木、石楠木、棗木,經過28道工序精制而成。

這不僅是壹種商品,也是壹種工藝品。

清末民初,隨著生漆塗膠技術的發明及其產品的出口,其知名度遠播海外。

精致的常州梳集實用性和裝飾性於壹身,壹千多年來壹直深受百姓喜愛。

今天,傳統梳子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其巨大的文化藝術價值卻不容忽視。

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次引起人們的關註。

中國最早的梳子是1959年山東寧陽大汶口出土的象牙梳子,距今約6000年。

從壹些漢族人已經出土和傳世的梳子來看,漢、唐、宋都不壹樣。

漢代為長馬蹄形,紋飾以雲紋為主,偶有鳥獸入羽;唐代為馬蹄形,下部略寬;在宋代,它是月牙形的。

古代的梳子多由木頭或竹子以及貴重的材料制成,如金、銀、象牙、犀牛角、水晶、龜甲、錫、鑲玉珠等。

據文獻記載,唐代婦女不僅喜歡插梳子,還喜歡插箅子。

在唐朝的鼎盛時期,當地梳子的圖案和顏色數不勝數,長度超過兩英尺。

北宋以來,質地越來越貴重,金銀梳子相當流行。

宋代女子崇尚插梳,不遜於唐代,達到癡情的程度。

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過壹句詩,“山人醉時鐵冠落,女子笑時銀梳低。”

元代,常州梳從運河經長江出海,在水上沿絲綢之路向海外傳播。

元代以後,梳理的習慣逐漸式微,到了明清時期幾乎被遺忘。

常州梳子生產已經走上了集團化和半機械化的道路。

在繼承和發揚“雕、描、刻、燙”傳統技藝的同時,結合日用品、工藝品、裝飾品的特點,不斷推陳出新,使梳子成為充滿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魅力的日用工藝品。

從1981開始,常州梳子在兩年內升級到三個層次:第壹代是簡單的日用品,第二代是日用品和工藝品的結合,第三代是藝術欣賞和小禮品。

其中有集藝術欣賞和保健功能於壹體的“長壽梳”,有“四大美女”、“紅樓十二釵”等造型欣賞梳,有蝴蝶、龍鳳、臉譜、民族玩偶等旅遊紀念梳,還有各種精美如玉的箅子。

截至2005年6月底,常州市從事梳子制造的專業技術人員近1000人,輔助生產人員10000多人。

簸箕年產量654.38多+0.3萬,木梳年產量200萬。常州每年有數百萬把梳子出口到世界各地。

從第壹代日用梳子,到第二代日用工藝梳子,再到第三代藝術欣賞梳子和旅遊梳子,常州梳子廠又創造了第四代發梳和胸梳。

這些梳子造型逼真,色彩鮮艷,集實用性、觀賞性、裝飾性、收藏性於壹體。

常州梳,曾經是皇宮梳子,現在已經成為人們每天梳頭、清潔頭發的必需品和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