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端午節為什麽叫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麽叫端午節

相信很多人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很少人去了解它的名字的由來。那麽妳知道端午節為什麽叫端午節呢?小編精心收集了端午節為什麽叫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供大家欣賞學習!

壹、端午節的由來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那麽端午節為什麽叫端午節呢?

說法壹: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所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說法二: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壹。?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說法三: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實?端午?壹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壹為端壹,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幹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

還有壹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二、端午節來歷及傳說

壹說端午起源於春秋時,為紀念晉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壹的重耳(晉文公)曾落難逃亡,介子推跟隨。沒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復國後,賞賜隨從,介子推獨無所得,與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重耳請他出山,他終不肯出。於是重耳燒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燒死。於是重耳為紀念他,規定晉國以五月五日為寒食(不用火)之節。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則說,端午節是起源於吳人紀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伍子胥盡忠於吳,反被吳王夫差殺害,拋屍於江,靈魂不死,化為錢塘江江濤之神。故吳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為紀念節日。

《會稽典錄》則記浙人之俗,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漢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曹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為紀念曹娥,乃稱端午為?女兒節?。

但是流傳影響最廣的,自然還是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此說始見於梁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三、端午節習俗

民俗活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壹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壹說源於古代的步搖,壹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_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壹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壹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壹致。山西《河曲縣誌》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壹,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壹名長命縷,壹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壹軸。又《宋史?禮誌十五》:?前壹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