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傷寒論》筆記36| 病後調理方-梔子豉湯及變方

《傷寒論》筆記36| 病後調理方-梔子豉湯及變方

八四、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這壹條辨是張仲景在用經方治證時,病治好了,還有壹些後遺證,用來收尾的,很簡單的處方,用到食用的豆豉,可謂藥簡力專。

病愈後病人不得眠,用梔子豉湯,該方主虛煩。若呼吸短,加甘草,若嘔吐,加生姜。桅子和豆豉都是輕微的藥,為 病後調理方 。

梔子 味苦,是花,質輕,去虛熱;與黃芩黃連不同,後者是根,質重,入裏。 豆豉 生胃的陰津,已經用過大棗、甘草,“心中”指胃,胃裏怪怪的,“反復顛倒”,也說不出哪裏不舒服。梔子豆豉湯去心中虛熱,補胃的津液,用於 治療虛癥失眠 。

神農本草梔子味苦,寒,無毒。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為瀉火要藥。

倪師增補神農本草豆豉色黑味鹹無毒,形如心,色如腎,味鹹入腎,故治火中之水,令水火相濟。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結痛及心中滿煩。

如何辨虛實? 虛熱的人脈無力,重按就不見了,舌苔淡黃;實熱的人舌苔黃且幹裂。

“ 若少氣者 ”,人沒力氣,加甘草滋補。甘草除了入脾(主四肢)、生腸胃津液外,這裏用的目的就是擔心腸胃裏有壞死的食物,用甘草解百毒。

“ 若嘔者 ”,加生姜。經方裏去嘔,有生姜,還有半夏,如何取用?張仲景大部分用生半夏止嘔,同時用生姜解半夏的毒,會用半夏都是因為有停水,胃裏有水。

水生萬物,可以滋養人,也可以讓人生病。正常人身體裏的水是氣化的水,是熱水,壹旦有冷水必須排掉,不排掉的話新水不會出來。水不夠時會渴,病剛愈時元氣剛剛恢復,胃火很小,大量的水下去,胃裏會停水,其實口喝是好轉的表現,應“少少與飲之”。當胃裏有停水時,這個水是寒水,必須快速排掉,否則胃裏若有宿食,再碰到寒水,食物就發酵爛掉,張仲景多用生半夏來利水。

這裏為什麽不用半夏 ?因為這裏津液剛回來,還不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把津液利掉,所以選了半天用生姜,生姜能止嘔,又是食物,還能去腥。

梔子生姜豉湯只用於表邪下陷到胃或食物中毒造成吐,如果有下利,這湯劑就不管用了,要用葛芩連湯。壹般來說,上吐下瀉壹定是熱證,也就是西醫講的發炎了。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綿裹。

用量與煎煮法:

梔子與香豉等量,各5錢。先煮梔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爛),四碗煮兩碗,去滓,分溫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甘草二兩,香豉四合。

用量與煎煮法:

梔子與香豉等量,各5錢,甘草2錢。先煮梔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爛),四碗煮兩碗,去滓,分溫二服。

八五、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息,“梔子豉湯”主之。

有表證發汗後,被攻下了,感覺煩熱,呼吸不過來,也是梔子豉湯證。

八六、“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麻黃湯證發汗後,未痊愈,胃痛,也用梔子豉湯。

八四、八五、八六都是因為病人平時腸胃功能弱,壹發汗津液不足出現虛熱。

八八、“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幹姜豉湯”主之。

用到幹姜代表裏虛,且是寒虛。上焦(肺)和中焦(胃)寒時都會用到幹姜,如幹姜附子湯,幹姜管上中焦,不管下焦,炮附子管下焦。寒就是胃的蠕動慢(壹吸兩三至)。

攻下的藥大部分是寒涼的,“身熱不去”,外熱裏寒,用幹姜溫中,讓腸胃的熱度恢復,從而恢復正常的蠕動。生姜是散寒,沒有溫的力量。

梔子幹姜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幹姜二兩,香豉四合。

用量及煎煮法:

梔子豆豉等量,各4錢,幹姜2錢。四碗煮兩碗,去滓,分二服。

八九、凡用“梔子豉湯”,病患舊微溏者,下可與服之。

病人本身腸胃虛寒,大便微溏的,不開寒涼的藥。梔子豉湯本身是寒涼的藥,遇到這種寒濕的病人,可以加點幹姜溫中,或加白術茯苓去濕。

小結:

縱觀以上六個條辨,凡太陽證,用汗吐下常規去表邪後,出現虛煩、虛熱、胃不舒服者,均是因為平時腸胃功能不太好,或虛弱或裏寒,所以我們平時壹定要時時呵護好腸胃,盡量吃家裏做的飯菜。那些長壽之人,都是在家吃自己煮的飯菜,即使粗茶淡飯,也能保證新鮮無添加,很多腸胃有問題的人多在外面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