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調的內容軌跡
小調可分為三類:吟誦調、歌謠和時令調。
吟誦兒歌、搖籃曲、賣唱曲等曲調。都屬於這壹類。這是壹種實用性很強的小調,在日常生活的壹些實際需要中經常被傳唱。
歌謠的藝術形式比唱腔更成熟,篇幅小,音樂結構完整,節拍規範。可以分為抱怨歌、情歌、生活歌、嘻哈歌。
時間調是小調中最規範、最成熟的藝術形式。它的結構嚴謹,旋律規範,歌詞精致。常配以樂器,又因其多變靈活的表演功能,常被地方戲或曲藝吸收到曲牌中。排名前十位的曲調是:孟姜女調、斬靛調、花腔、音牛絲調、無錫調、媽媽糊塗調、繡荷包調、對花調、疊橋調、楊柳青調。
小調,又稱“小曲”、“民歌”、“時調”,是人們在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婚喪嫁娶時用來抒發感情、自娛自樂的民歌。因為有專業藝人和半專業藝人演唱,而且和曲藝、戲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工提煉成分多,即興詞曲少,定型多,藝術上更成熟完善,所以小調比較廣泛,覆蓋城鎮,內容涵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農村小調主要反映農村日常生活,尤其是農村婦女的愛情和婚姻生活;都市小調涉及小規模的手工業者、商人、市民和社會底層的妓女、乞丐的生活,以及娛樂、自然風光、生活知識、民間故事等等。小調表現細膩曲折的感情,扣人心弦的情節,規整的形式,豐富多變的表現手法。根據內容的不同,小調可以分為抒情歌曲、幽默歌曲、兒歌和民歌四大類。小調的歌曲極其豐富。根據其歷史淵源、演唱場合和音樂個性,大致可分為三類:由明清流行歌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如山羊、寄生草、吵五表、兒戲、音牛司、斷橋、棗桿;如清代的剪靛花、玉額郎、倒槳、花調、湖廣調等。有的還保留著原來的歌名,有的曲調基本不變,只是歌名變了,比如《剪靛花》,很多曲目都用它,比如《放風箏》、《丟了壹個環》、《十二月看燈》、《四季歌》、《踏青》、《摘棉花》、《瀟湘戲》、《繡五夜》。這種小調流傳甚廣,有的遍布全國。本地小調。是指由全國各地的人隨意作曲、演唱,逐漸穩定下來並流傳開來的壹部分小調。它們具有樸實、質樸、感情真摯、不加修飾的特點。流傳不廣,多局限於某些地區,曲調的地方特色更為突出。比如長工婦怨的歌,風靡全球的壹些花和大白菜等等。歌舞輔修。是指在全國各地民間節日歌舞活動中演唱的壹部分小調,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輕音樂、茶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