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保健 - 發展心理學視角下的《野草莓》

發展心理學視角下的《野草莓》

電影《野草莓》由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執導,以精致細膩的意識流手法呈現了主人公伯格醫生的人生故事。

本文以發展心理學中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為基礎,試圖對伯格博士的人生階段進行梳理。

首先,嬰兒期到青春期

《野草莓》對伯格醫生從出生到青春期的關註並不多,但我們還是能從故事中找到壹些線索。

1,嬰兒期

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0-1歲是個體發展信任的關鍵時期。童年良好的家庭條件可以讓伯格醫生得到足夠的照顧和養育。

在影片中,我們似乎在莎拉抱起嬰兒並安慰它的場景中看到了伯格醫生對嬰兒被好好照顧的懷念。

從伯格博士自信的決定自己開車去開會,可以看出他對自己和環境的信任,由此可以推斷伯格博士在嬰兒期就很順利的發展了他的信任。

2.兒童早期

1-3歲是兒童意誌品質發展的關鍵階段,主要任務是形成自主意識。當伯格醫生用刺耳的話語去看望他96歲的母親時,母子之間的對話出現了隔閡,這反映了母親在撫養孩子時感情的疏遠,讓人有理由懷疑伯格醫生的自主意識是否發展順利。

從伯格醫生對兒子的描述可以看出,伯格醫生對兒子的成長也是漠不關心的,可能沿襲了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3.育幼院

伯格博士在3-6歲時可能無法順利發展自己的主動性,這壹點可以從他與父母的關系以及他對表妹莎拉的感情中得到印證。

父親在他記憶中的模糊形象,母親的冷漠苛刻,都不利於伯格醫生主動性的發展。

4.學齡

6-12歲的學齡是養成勤學意識的時期。伯格博士壹生行醫,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從他表妹莎拉的口中,我也聽到了伯格博士的肯定。可見伯格博士在學生時代的勤奮意識已經養成。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在情感上是孤立的。說到愛情和親情,自卑感在他身上也體現的很明顯,所以在夢裏,莎拉讓老伯格醫生照鏡子,伯格醫生會很羞愧。

5.青春期

12-20歲的青春期,個體經歷了角色統壹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初步建立了自我認同。伯格醫生對自己作為醫生很滿意,他“問心無愧,可以肆無忌憚”,這體現了自我認同的發展。

但另壹方面,愛情中的孤獨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孩子的冷漠,讓我們看到了他在愛人和父親的角色中並沒有成功發展自我認同。

第二,成年

作為壹個成年人,伯格醫生的形象是立體而鮮明的。我們可以從親密與孤獨、生殖與停滯、自我整合與絕望等方面來探討伯格博士的成年生活。

1,成年初期

顯然,伯格醫生在親密關系的發展上受到了阻礙。他感受和付出愛的過程並不成功,和表妹失戀,婚姻也很不幸福。

妻子在夢裏的懺悔是對伯格醫生冷酷無情的控訴。伯格醫生受到的懲罰是孤獨,而這種孤獨壹直伴隨著他。

2.成年中期

成年中期,個人和社會密不可分,工作和家庭的角色是這個階段的重要關系。作為壹名醫生,伯格博士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工作成績突出,對社會的責任感也很明顯。

在家庭層面,他對兒子缺乏關心和培養。作為壹個父親,他是不合格的。可以說他的繁衍意識的發展是比較片面的。

3.成年後期

成年後期是自我整合和絕望的對抗。伯格醫生的不厚道、冷漠、傲慢是他壹貫的個人風格。從他的“自我感覺良好”中,我們可以看到伯格醫生實現了壹種自我整合。

同時,他的絕望感也很明顯。他夢見自己躺在棺材裏,因為看不清顯微鏡,看錯了病人而被定罪。這些夢是伯格博士絕望感的體現。

然而,經過這段旅程,在現實與夢境的交織中,伯格醫生實現了與過去的和解,找到了向他人表達愛和親情的勇氣,並在夢中幸福地見到了父母。對於伯格博士來說,他又壹次實現了自我整合。

第三,關於融合

就融合的意義而言,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是個體自我認知和自我審視的過程,是重新審視的過程。

自我整合的個體,在回顧過去的經歷時,能看到自己的人生意義,身心和諧,所以會對自己滿意,有積極樂觀的情緒;同時,面對當下,個體容易接受現實,對自己的人生階段有清晰的認識,能夠坦然面對。

根據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自我調整和整合的過程可以發生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即使到了老年,個體仍然可以發展和改善以前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部分。

就像伯格醫生壹樣,他的主動和親密可以在79歲的時候被修飾,我們也在他身上看到了愛和關懷的實現。

《野草莓》結尾,伯格醫生誠懇地向管家道歉,尋求和解。他主動和兒子談心,表達關心,和媳婦形成了親密的家庭關系,睡夢中露出了真實的笑容,醒來後又輕松愉快地回去睡覺了。

這些行為和表現讓我們看到伯格博士已經處於自我整合的狀態,並相信這是壹個持續的、積極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