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相信大家對立秋都不陌生,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其中壹個,是我們人們特別喜歡的壹個節氣,因為立秋象征著夏天的結束秋天的開始,那麽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有哪些呢?壹起來看看吧。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1
立秋(二十四節氣之壹)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壹個節氣,於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此時,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於壹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壹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壹伏”的.酷熱天氣。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壹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
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幹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下沈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並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壹,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立秋節氣的特點和由來2氣象變化
現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溫變化劃分,采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按候平均氣溫法,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算入秋。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候平均氣溫”(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的地區。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立秋後還有壹個處暑節氣,處暑節氣後才出暑。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候平均溫度”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中國醫學也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於壹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風暴、幹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後,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向秋季的少雨幹燥氣候過渡。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壹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壹伏”的酷熱天氣,真正涼爽壹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