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五娘李靜記》愛情文學賞析
明清時期,從粵東潮州到閩南泉州,陳三(名林,本名碧青,又名伯青)與黃武娘(碧菊)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廣為流傳。聽潮州民歌:
東岸有苦,西岸有蘇六娘,北岸有英臺的山伯,南岸有陳三的五娘。
顯然,在當地人眼裏,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與、蘇六娘、梁山伯與祝英臺具有同等地位。泉州的《荷花歌》也唱道:
六月荔枝樹頂紅,陳三騎馬上樓,五娘擲荔枝記,破鏡得壹對。也熱烈贊揚了陳三五娘“成雙成對”的愛情。
在潮泉地區,有壹些關於陳三五娘愛情的美麗傳說。在潮州老城區,有壹座五娘梳妝樓。相傳五娘將此樓上的荔枝拋給陳三,自由選擇心愛之人。閩粵交界處有壹座落花山。相傳五娘私奔,途經此處,落花於山上。後來山上開滿了山丹花。還有粉流。據說五娘過溪時,粉落溪中,使溪沙染上胭脂。這些美麗的傳說充滿了想象和浪漫主義,充滿了當地人對陳三武愛情的深切同情。
明代筆記小說《奇事傳》根據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發展過程,分段落,每段都有副標題,如《元夕》、《奇事傳》等。大概有70段,組合成壹本書。每壹段往往以壹個敘事故事為開頭,以詩歌為後綴,但也有許多段落將詩歌融入情節。比如《青蔥》中的陳三在《掃帚上》中用掃帚吟詩,五娘在讀《瑛琮柳圖》時送詩給陳三表達心情,等等。甚至有壹些段落,只有詩,比如《清國丹霞帖上的詩》、《丹霞帖上的詩》等。全文是文言文,沒有潮泉話。這部筆記小說雖然結構、情節繁雜,描寫簡略,但對陳三五娘的戀愛過程做了較為完整的記錄,保存了較多的原始傳說。其中的壹些傳說,如《清宮煙火》、《樂人觀》、《李觀》、《劉英屠觀》等,在闡述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戲曲作品中是沒有的,因為戲曲的表演要受到表演時間和舞臺空間的限制,需要高度概括地提煉情節和再現生活。
從《聊齋誌異》的角度,主要描寫了陳三五娘之間的自由戀愛,具有壹定的反封建意義。但書中的五娘這個人物太“怕假”、“怕被議論”,所以多了些謹慎,少了些熱情,全靠宜春的勸說,甚至轉而投了李意淳。特別是這本書還寫了陳三五娘有父母雙方的婚約,只在路旁,久無音訊。所以,五娘後來執意與陳三相戀,卻是“不忍而發盟”;陳三五娘因為“婚前”而得以翻出私奔案。很明顯,這是用封建婚姻的油彩來描繪陳三五娘的自由戀愛,試圖模糊這個愛情故事的反封建性,從而為封建倫理說教。書中多次寫到,紀弦的登高是五娘婚姻的吉兆,她的婚姻是宿命論的問題。這些無疑削弱了這個愛情故事反封建的積極意義。此後的《荔枝記》和《荔景記》都沒有這樣的情節。它更聰明。
明代敷衍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戲曲作品大概有三種。第壹,陳三磨鏡的傳說被壹個佚名之人所傳,許藏書目錄有所記載,今無傳記,無從探究。二、佚名《荔枝的故事》傳說,五十本,明朝萬歷九年(1581)再版,現在清朝光緒十年(1884)再版。本次戲劇節比較集中,結構緊湊,場地的安排調整得比較好,突出了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如觀燈、責任媒體、投井、投李、磨鏡、掃地、捧水、看花、留傘等。蔣瑞藻的《小說枝談》引用《韓江訪談錄》,說還有壹種“荔枝故事”,講的是陳三在潮州送別哥哥,到渭源旅遊,在繡樓上遇到五年,想聘他,但聽說他已經許下了林家的諾言。幕客是為陳三設計的,雇了五娘的妹妹六娘。結婚的時候想娶吳念,可是林家得了六娘,只好犯錯。也有人說李代翁有王五娘的傳說。潮人對荔枝的表現與李翁相似,但與此不同。沒看過《荔枝故事》這本書,也沒聽說過李宇佑的《王五娘傳奇》。有不同文字的傳言,不需要我深究,我就準備壹下,供大家參考。
三、佚名《李京記傳奇》,整版* * * 55,明嘉靖四十五年再版(1566)。日本文理大學圖書館保存了完整版,是日本友人波多野太郎教授為攝影贈送的。這部劇的結尾,碑文寫道:“因前版《荔枝記》多有訛誤,詩數減少。現在《朝全》第二部加在嚴陳的《勾欄詩》裏,讓詩人們、詩人閑暇時看壹看,就叫《李靜記》。”可見這部劇是以荔枝姬為原型的。試將此劇與《荔枝》比較,可以看出:
第壹,這種戲劇性的增加中有壹些捷徑場景,如“跑使登城”“等程”等,既增強了情節銜接的密度,又調整了主角休息休息的安排。但陳三五娘私奔後,被剪切的場景有些破碎,戲劇情節的發展似乎被延遲,以至於影響戲劇的沖突無法奔向另壹個* * *,即陳三五娘與政府的鬥爭。
其次,該劇通過對壹些重點場次唱長調,充分發揮了人物內心的變化,如《五娘投井》、《上樓投李》、《五娘繡》等。
第三。《荔枝故事》裏有幾個場景,被這部劇刪掉了,但也適當刪掉了壹些,比如《遇見鞏俐》,因為這部劇和《尋找鞏俐》可以合二為壹;有些是刪除不當的,比如《劉依純傘》,因為它能表現宜春的機智、果斷、熱情和陳三對去留的矛盾心理。
總之,《李京記》確實比《李知記》有了明顯的提高,特別是註重塑造主要人物陳三、五娘的藝術形象,讓人們了解他們的精神之美。所以這部劇能在舞臺上長期流傳,擴大了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影響力。
流行於閩南地區的南音,是壹種曲調優美、構圖典雅的清唱劇,配以琵琶、笛子、西琴、弦樂、拍子等樂器。南音裏,唱陳三五娘愛情故事的歌占了很大比重。如《清曲》收錄的106首歌曲中,有41首;全南指紋圖譜整理收集的42組中,有22組。這裏引用壹句《閑穿衣》“空娘子恨”,來看下面:
空無壹物真的很難。雨打梨樹關門,夕陽再落,鬼長。當我看到孤獨的燈照在孤獨的床上,我的眼睛是千條線。路漫漫其修遠兮,山窮水盡。沒有人返回,伊拉克生活在外國。我敢說大雁從來沒有到處飛過,為什麽信裏沒有壹行字?我討厭鬼,我討厭鬼很久了,我吃過很多苦。我從未見過薄情的情人。我受過千辛萬苦,很難見到壹個善變的愛人。
這是壹首關於黃武娘思念陳三的歌。雨夜孤燈,傷心閨房,對愛人的苦澀回憶,對愛情的癡情。歌的結尾有幾個句子,反復多變,卻也表達了很多情意,綿綿不絕。這首歌是用閩南話唱的,南曲風格叫“趕北調”。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在粵東、閩南壹帶,當地人民運用歌謠、傳說、小說、戲曲、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熱情謳歌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越來越膾炙人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隨著許多潮州人和閩南人移居到香港、臺灣省甚至東南亞國家,隨著當地藝術的傳播,陳三武的愛情故事也流傳到了國外。就影響而言,就連日本的佐藤春雄也寫過小說《星》,講述了這個愛情故事。解放後,福建泉州梨園劇團演出了編創的《陳三五娘》,受到國內觀眾、港臺同胞和各國華僑的好評,並被拍成電影,廣泛放映。(2)荔枝鏡結婚。
讓我們打開《李京記》,從頭到尾看壹看,初步了解這部愛情劇的戲劇性情節。由於這部傳奇性的作品不太好看,就用更多的筆墨來介紹吧。
正月十五,潮州城的燈光亮如白晝。黃五娘、丫鬟伊春、李婆都來看燈。她認識了京城首富琳達,在泉州認識了陳三,因為陳三派他的哥哥去廣南(今廣州)當使節,路過這裏。琳達的粗魯和粗俗引起了五娘的反感,而陳三整潔的個性給五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個開場白開啟了他們的第壹次見面,也吸引了觀眾對劇情進壹步發展的關註。
琳達貪戀五娘的美貌,讓李婆去黃家當媒。五娘的父親九郎貪圖林家的財富,卻自作主張,答應了婚事。因此,五娘與琳達、媒人甚至父母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沖突。五娘大膽說:琳達是“漂泊之輩,怕犯錯終身”,她不喜歡。“結婚是為了自己”“有錢也不想嫁給乞丐”。她指責媒人不可理喻地吹噓財富。“妳吐蓮花我也不聽。”她甚至讓仆人打媒人,把媒人趕走。她要求父母辭掉工作,父母不答應,她就抓起金釵踩在地上。她爸罵她,她媽打她,她拿著鞭子批評她爸媽只愛錢不愛女人。她願意做尼姑受苦,更願意投井自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顯然不能約束五娘。她不為有錢人所誘惑,也不怕權力的壓制。她發誓要自己做決定,選擇婚姻。看來她反對封建婚姻的反叛是非常轟轟烈烈的,堅定有力的。
在五娘心中,“好姻緣值得去見壹面,只是怕緣分”,因為她最愛的丈夫陳三已經隨大哥去了廣南。她處於焦慮和痛苦的狀態。“沒有水就沒有懷疑的路,還有另外壹個村子。”時光飛逝,已經是六月了。陳三從廣南回春,超越潮州。此時,五娘和壹春正在樓前避暑,品嘗荔枝,忽然看見元宵下的郎先生,慢慢地從樓下經過。這立刻引起了五娘的意外驚喜,激發了她的愛情希望,增強了她的勇氣和膽量。她用壹塊繡著“天長地久”的手帕,把新鮮鮮紅的荔枝包起來,扔向心愛的人,希望是荔枝。“希望妳是月下之人,不要結了婚。”似乎她恨她所恨的,愛她所愛,自由選擇配偶,下定決心。陳三墩的幸福感覺來自天堂,這種令人向往的婚姻正是他所期待的。為了真誠地追求愛情,他不顧封建等級,假扮磨鏡工,打碎了王從希鏡子。作為奴隸進入黃氏家族,袖手旁觀。至此,陳三五娘的愛情有了新的可喜進展。
然而,陳三進入黃家後,五娘不斷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疑慮。在她心目中,丈夫是怎麽在元宵節下變成妓女的?他是壹個陌生人。他家裏有老婆嗎?如果他有妻子,他依靠誰?如果妳私下嫁給他,妳老公以後會不會不尊重妳?在當時的情況下,她有這些疑慮是很自然的。至於陳三,他心裏有很多矛盾。如果他留下,很長壹段時間都不會有關於愛情的真實消息。去吧,愛是相當難以割舍的。通過掃堂、捧水、賞花、提問、繡花等壹系列接觸過程,他們壹步壹步地互相摸索,壹步壹步地加深了解。他們的愛情,壹波三折,發展緩慢,跌宕起伏,有憂有喜。宜春的熱心幫助也促進了他們的疑惑和愛心。他們終於完全排除了壹切懷疑,勇敢而真誠地進行了壹次私人幽會。有情人終成眷屬,真是壹大樂事。然而,等待他們的是更艱難的考驗。
這時,琳達催她結婚,她父母逼她結婚。就像壹場暴風雨,突然她撞上了陳三五娘。陳三五娘商量後,無奈私奔。五娘說,她不怕琳達的指責,路難走,也願意被難堪的嘲笑。她很無助,永遠不會離開父母。這種選擇需要勇氣和魄力,可見他們對愛情的執著。果不其然,琳達賄賂政府追捕審問陳三五娘。五娘願意承受這壹切,不怕大禍臨頭。政府判她琳達,她寧願死在大廳裏。陳三被關進監獄,她義憤填膺地給他送飯。陳三被送到亞洲,她告訴他要珍惜身體。陳三姨去了沒有消息,她得了相思病。這壹切都證明了陳三五娘對愛情的忠貞。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最後,陳三五娘依靠陳三枝的哥哥翻案,終於回到泉州與家人團聚。正是:“寶鏡今會重聚,荔枝憶兩意。”
顯然,《李京記》表現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積極追求自由戀愛,堅決反對封建婚姻,鎮壓封建勢力,英勇鬥爭。這是壹首為自由婚姻而戰的精神頌歌,是壹首對戀人美好祝願的贊歌。梨園戲《陳三五娘》由於演出時間的限制,壹直演到陳三五娘私奔。其實按照李靖姬的說法,私奔之後還有本質,就是陳三五娘的反政府鬥爭。如何解決是壹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相傳《李靜記》是明代李卓吾所撰。清代龔仙鶴《觀劇》說:“有北調南調之例,梨園手抄,遍村《麗景》。誰知道整個李卓吾南部?”我想這是因為李卓吾,福建泉州人,對當地盛傳的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自然是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他對《西廂記》、《月亭記》、《鴻福記》都有精辟的評論,提出了“化工”“畫家”的戲劇批評標準,要求戲劇要導演好、作曲好、寫得好、做得好,對戲劇非常內行。特別是他是壹位先進的思想家,堅決反對封建禮教,敢於挑戰封建傳統觀念,並以70多歲的高齡為此獻出了生命。巧合的是,編撰《李經記》的人不是張的子,而是。這雖然是個傳說,但也很有意思。
由於《李京記》有著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傾向,自然是封建勢力所不允許的,所以這部劇在當時的演出屢被官方禁止。廣東《揭陽縣誌》記載:“鄉野談歌《陳三》,不道德,亡者必行。我不知道為什麽李湘的街道如此孤獨。崇禎年間,陳第壹次出行是被禁止的。”福建《廈門誌》記載:“廈門前有李靖傳,春人陳三引誘時髦女子王(黃)與五娘私奔。猥褻的話很難聽,女性觀眾被屏蔽了,他就比較禮貌的私下逃離了。同治杜雪禁止。”雖然封建勢力詆毀《李京記》的表現;惡毒詛咒這部劇的作者;是觀眾“誌趣相投”,試圖醜化的有力證明,但群眾喜歡的劇,畢竟是政府禁播的。“李靖”傳遍全村。(三)南方的孩子栩栩如生。
作為壹部戲劇作品,劇作家千萬不要伸出頭來,宣揚幹巴巴的道理,哪怕是炒作出來的,也是沒有藝術性的。因此,它必須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的矛盾沖突來再現和闡明生活,以強大的藝術魅力感染觀眾,寓教於樂。眾所周知,中國歷代愛情劇都湧現出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畫廊。比如《西廂記》裏的張生和崔鶯鶯,《月亮閣》裏的蔣世龍和王瑞蘭,《彩樓記》裏的呂蒙正和劉月娥,《繡花記》裏的鄭元和和李雅賢,《牡丹亭》裏的柳夢梅和杜麗娘,《玉佩記》裏的潘碧正和陳妙昌等等。他們性格不同,情史不同,但都受到封建勢力的壓制,都在爭取自由婚姻。在這方面,李京姬也不例外。
妳看《李京記》裏的黃武娘,雖然是富家小姐,卻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正月元宵節,她和丫環壹起上街看燈,和別人對歌。六月荔枝節,她和丫環上樓避暑,投了壹個只見過壹面的年輕丈夫。在道德家看來,淑女在閨房中露臉是不雅的。雖然看花燈、答歌、賞夏與當地風俗有關,但五娘投荔枝之類的舉動畢竟超出了“大家的常態”。這是壹個。黃武娘的擇偶標準是只愛自己的才能,不求金錢。因此,雖然大家都認為林很有錢,他們並不在乎這壹點,但他們深深地愛著陳三整潔的個性。這是兩個。黃武娘大膽追求自由婚姻。她指責媒人,踐踏財產,批評父母,發誓不被封建包辦婚姻禁錮,要“自己嫁出去”。這是三。黃武娘在任何困難的情況下,壹直對愛情忠貞不渝。琳達的逼婚,私奔的風險,政府的迫害,陳三的訂婚,接二連三的威脅和壓力,根本動搖不了她對陳三專壹的愛。這是四。顯然,這是古代典型的“叛逆”女子,但又不同於崔鶯鶯、王瑞蘭、杜麗娘等閨閣淑女。
李京記裏的陳三呢?為了追求壹段幸福的愛情,他不惜做奴隸,甘願被人嘲笑和折磨。為了對愛情忠貞,他敢於冒著被指“綁架良家婦女”的風險,與五娘私奔。他被捕入獄,被發配,承受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卻沒有壹句後悔的話,沒有求饒和怯懦,沒有迫害封建勢力,更沒有怨恨生成。看來陳三就是陳三,不是張生、蔣世龍、柳夢梅。所以,陳三五娘,這對南國兒女的戀人,有血有肉,有個性,有笑有淚,栩栩如生。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情命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人們有益的啟示。
《李京記》之所以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在於劇作家善於安排曲折多變的戲劇情節和激烈復雜的戲劇沖突,如《辭官自媒體》、《五母投井》、《上樓投李》、《破寶鏡》、《伊春失約》、《重續婚禮》、《李婆催婚》、《策劃》等,因此,戲劇情節的發展和人物之間的沖突形成了壹波未平,壹波又起,層層湧入,相互重疊。陳三五娘在愛情的洪流中,不斷經歷著風浪的沖擊,這是必然的,也確實“很多東西都是磨出來的。”針對不同的矛盾和沖突,她們對琳達、父母、政府和自己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態度,但在反對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戀愛方面是堅定不移的。因此,它清楚地顯示了他們的個性特征和傳奇顯示了他們的愛情道路。
最引人註目的是,在《李京記》中,劇作家用細膩的筆觸,細致地刻畫了黃武娘內心世界的變化,微妙而合理。通過《陳三掃堂》和《我懶得打扮》,反復描寫了五娘懷疑和探索的心理狀態。以園中花和五娘繡,描述了五娘進壹步追問陳三家境和入府原因的跌宕起伏。這壹系列的心理描寫,如同剝筍壹般,讓五娘內心的神秘自然而逐漸暴露,壹目了然。尤其是在《為李上得樓》《武娘繡》《憶情自嘆》中,劇作家用了壹大套歌曲讓武娘抒發心中所想,因為歌唱是戲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壹。但《繡》用的是比較繡與聯想的手法,《憶愛》用的是嘆息五小時的手法。所以這兩部劇的心理描寫無論是場景還是手法都是不壹樣的。
不可否認,《李京記》在刻畫人物方面也是失敗的。比如劇作家輕浮地調戲宜春,表現出低級趣味;對於五娘和宜春自願* * *許的壹夫多妻制,我也持肯定態度。這樣會損害幾個正面人物的品質和情操,也體現了作者思想的落後。(四)廣東和福建地方色彩濃厚
明清時期,潮泉地區的地方戲藝術具有自己的地域性,因為它的形成和發展與當時當地人民的生活、語言、流行音樂、歌舞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李京記》作為壹部中國南方的地方戲曲作品,自然富有廣東、福建的地方色彩,值得欣賞。
《李京記》壹開篇,劇作家就用邀友賞燈、五娘賞燈、燈下對答歌、與名媛君子同遊等手法,極大地突出了潮州燈會的繁華景象。三街六巷全是燈棚,到處是煙火,鞭炮齊鳴,舞龍舞獅,林布袋戲,竹絲戲,鑼鼓喧天,男男女女歡歌笑語,潮州人唱潮州歌,“陽臺被火點著,人從車到馬看人。”但是,這不僅僅是為了渲染局部色彩,更重要的是為了書寫字符。劇作家請劇中的幾位主要人物,五娘、陳三、宜春和林達,在這個喜慶的時刻聚在壹起,表演他們自己的節目。這種巧合的安排並不生硬,因為元宵節大家都是看花燈的,歷史悠久,各地都是如此。既讓觀眾對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也為戲劇沖突的展開和發展埋下了伏筆。
在《李京記》中,潮州的風土人情有時被描述為細節,但卻成為重要的條目。如《登樓投李》第十七期,“六月初六,潮州海關,各處官紳、婦女上樓消夏”。正如“荔枝樹的尾巴是紅色的”,五娘正在樓上享受夏天,品嘗荔枝,這讓她想起了“荔枝甜如蜜”。因此,她把荔枝作為愛情的信物,寄托了美好的希望。從此以後,每當五娘對愛情猶豫不決時,陳三就提起投資李的事,試圖勸五娘下定決心早點結婚。所以該劇原名《荔枝記》,後改名《荔景記》。有時候結合劇情,只有幾筆,但也不是可有可無。比如,按照當時的潮州風俗,第十三本《李婆送婚約》中就有檳榔。李婆邀請五娘吃檳榔,但五娘堅決拒絕,以示拒婚的決心。這雖然筆墨不多,卻經濟地展現了人物性格。可見,劇作家善於描寫當地的風光、風俗、人物,巧妙組合,情景交融,出人物、出戲。
《荔景集》主要由潮州方言和泉州方言組成,兩者都屬於閩南語區。但為了說明陳三和五娘不是壹個地方的,所以語言不同。比如陳三和五娘用的“說”字。看燈還是看燈,陳三用“看”或者“看”,五娘用“看”。“最”和“知”都是潮州方言。1953、54年兩次去閩南調查地方戲曲,在泉州看梨園戲《陳三五娘》。劇場裏的當地觀眾不時爆發出壹陣笑聲,但看著幻燈片上翻譯的普通話,我並不覺得可笑。可見,作為地方劇種,方言文曲和白斌,以其含義和魅力,很容易為當地觀眾所理解和理解,並有壹種親切感。但作為壹部戲劇作品,絕不能脫離人物而亂用方言,而應從人物出發,對方言進行精準的選擇和巧妙的編排。仔細聽著:
(丹)如果妳是壹個人?六個(學生),最近七個。他們是誰?數數。聽著。我的父親和母親。妳的父親和母親。哥哥嫂嫂(丹)妳哥哥嫂嫂。介紹自己的姑姑。(丹)銀谷是誰?我的小妹妹,妳叫易銀谷。不是所有的五個人。小人物。只有六個人。(健康)雅是六人首都,被雅娘帶走了。(笑)沒錯過阮也算。
看來五娘是想試探壹下陳三家有沒有老婆,以此來打消她的疑慮,但陳三沒有直接回答,婉轉地把五娘算作自己人。這不僅讓女方心知肚明,滿意地“笑”了起來,而且把話說得很搞笑,也會引起觀眾會意地大笑。這種對話並不直白,也有曲折。其中,女名“銀谷”立刻讓五娘大吃壹驚,怕是陳三的老婆,於是急問道:“銀谷是誰?”陳三答:“小人兒姐姐”。她剛剛平復了自己的焦慮。觀眾也會笑。
清代龔顯增《觀劇》詩說:“鼓鼓壹壹唱,月落,戲未收。壹曲明明是《李靖傳》,換來唱潮州。”而五十五本《李靜記》中使用了七十九首曲子,其中只有八首標註為“超強”,如《風入松》、《竺雲飛》、《河蟹》、《黃》、《涼州序》、《四朝元》、《望故鄉》、《醉助歸》等,只占了曲子。其實這出戲對潮調,春腔,潮調春腔都有用。明代嘉靖年間出版的《李靜記》第壹頁標註“重印五色潮泉全劇,北宋勾欄《李靜記》加詩”,其實是壹個傳說中的系統。至今潮州潮劇、泉州梨園戲都有此劇,各以潮調、春腔演唱,但梨園戲《陳三五娘》也吸收了潮州音樂。我們知道,明代中期有四大劇種,分別是海晏、弋陽腔、余姚腔和昆山腔,而潮調和全腔在華南地區獨樹壹幟。似乎《李京記》結合了地方口音和地方方言,唱出了當地的故事,表達了當地的生活和風景。自然是最和諧的,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受到當地觀眾的喜愛。
有人說《李京記》是南方的《西廂記》,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比如《奇俠傳》裏,我寫黃家庵的誕生,演《西廂記》,宜春請五娘看戲,討論張與崔的愛情故事。《荔枝》第十八期,柏青磨鏡,陳三唱《磨鏡之歌》,暗合西廂記,引起五娘沈思。《李京記》中的壹些情節,如跳墻、相思病、給“藥方”、儀式等,都有壹些對《西廂記》的模仿。這壹切都表明,《李京記》和《西廂記》不僅描寫了美麗的愛情故事,影響了人們的精神情操,而且前者深受後者的影響,繼承了中國古典愛情劇的優良傳統。但《李京記》如前所述,無論是生活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有鮮明的特色和創新,與《西廂記》畢竟不同。是南戲藝術園地中的壹朵奇葩,在中國歷代愛情劇中獨具風格。說“南岸有陳三* * *五娘”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欣賞荔枝、荔景甚至陳三五娘的時候,更應該註意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