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解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問題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壹項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快現代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工人、農民和城市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農村人口多是中國的國情。只有發展農村經濟,建設農民家園,讓農民過上舒適的生活,才能讓全體人民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不斷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支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十壹五”期間,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後局面,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壹五”時期是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礎、大踏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加快農村小康建設的關鍵時期。“十壹五”期間,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和加強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三)穩步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壹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要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受益;要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依靠農民的辛勤勞動、國家的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推進新農村建設,要註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議事要民主,不能強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壹律;需要引導和支持,而不是代替別人。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掉”的方針,以“多予”為重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突出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全國財政支農資金增幅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例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於上年,逐步形成了新農村建設的穩定資金來源。要把國家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移到農村。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土地出讓金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取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重要內容。進壹步加強支農資金整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壹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農業科研中心建設,在機構設置、人員任用、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支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技術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盡快取得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資源節約和汙染防治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資金用於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實行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服務分類管理的途徑,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助規模。鼓勵各類農業教育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農業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水平。
(6)加強現代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推進進入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分級和包裝標準化。鼓勵商業企業、郵政系統等各類投資者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發展農村現代流通產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壹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打造連鎖式“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壹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經營和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絡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實現跨省互通。
(7)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步發展糧食生產,不斷增加種糧收入,不斷提高生產能力,合理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高產糧食科技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食產業帶建設,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不斷提高糧食產量、質量和生產效率。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食價格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資支持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試點建設。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養殖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中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努力培育壹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民有機結合,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更多利益。各級財政要加大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通過龍頭企業補貼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用擔保手段和擔保方式,有效解決龍頭企業購買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農產品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稅收和登記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發展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關聯產業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優惠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項目,推廣稭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畜牧養殖等技術,發展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油的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