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業"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狀況:行業
發布單位: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治代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發布《食品工業“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狀況》 “十二五”期間,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全國食品工業認真落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的總方針,順應市場變化,推進結構調整,實現生產平穩增長,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經濟效益持續提高,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多數經濟指標提前完成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
壹、食品工業規模效益穩定增長
“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在滿足市場需求、轉變方式、優化產業升級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行業穩定健康增長。
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9萬億元,比2010年的6.3萬億元增長了72.7%,年均遞增約14.6%,略低於《“十二五”規劃》中“食品工業年均增長15%”的目標。
2014年,食品工業上繳稅金總額9241.55億元,比2010年增長79.9%,年均增長14.8%;食品工業實現利潤總額7581.46億元,比2010年增長95.1%,年均增長18.2%。
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0%,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2010年的0.88∶1提高到2014年的1.05∶1,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進壹步提升。
二、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
“十二五”期間,食品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生產集中度進壹步提升。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統計,2010年超過百億元的食品工業企業有27家, 2014年,全國達到和超過這壹規模的食品工業企業有54家,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百億元食品工業企業超過50家的發展目標。
2014年規模以上大中型食品工業企業***計5789家,占食品工業企業數的15.4%;完成主營業務收入占全行業的54.0%;實現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62.9%;上繳稅金占全行業的83.2%。
三、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全國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工業自動化水平進壹步提高,食品企業更加重視節能環保低碳發展。2011年—2014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73萬億元,比“十壹五”期間增加3.43萬億元,增長1.5倍。
2014年全國食品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7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161.8%,年均增長27.2%;全國食品工業總資產6.58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66.6%,年均增長13.6%。
食品工業是最早開放的競爭性行業之壹,經過多年發展,食品工業企業已經適應了按市場經濟方式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問題。目前,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88%是由企業自籌資金解決的,國家預算內資金、利用外資等其他資金來源只占到全部投資的12%。
四、區域食品工業協調發展
“十二五”期間,在中央壹系列區域發展政策指導下,食品工業區域經濟逐漸趨向均衡協調發展。
東部地區繼續保持了領先和優勢的地位,2014年東部地區實現了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59萬億元,比2010年的3.26萬億元增長40.8%;其中山東省2014年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8萬億元,壹直以來穩居全國首位。
中部地區借助農業資源優勢,努力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食品工業快速發展;2014年中部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92萬億元,比2010年的1.45萬億元增長101.4%;其中河南省2014年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9631.55億元,自2010年起連續4年居全國第二位。
西部地區借助政策優勢,食品工業發展進入快車道,2014年西部地區實現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06萬億元,比2010年的1.20萬億元增長71.7%。從增長速度上看,“十二五”期間,中部發展最快。2010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在全國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比例分別為45.1∶22.9∶19.4∶12.6,到2014年發展為42.1∶26.8∶18.9∶12.2。從中看出,東部地區食品工業份額占比減少,中部地區份額增加。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比重由2010年的48.34%提高到2014年的57.89%,基本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
五、對外貿易總體水平發展較快
“十二五”期間,2011年—2014年累計實現食品進出口貿易總額5806.6億美元,比“十壹五”期間累計增長52.4%,年均增長11.1%。食品出口四年累計2256.1億美元,比“十壹五”期間的1750.4億美元增長28.9%;進口累計3550.5億美元,比“十壹五”期間的2060.3億美元增長72.3%。
“十壹五”期間,食品進出口貿易由小額順差轉為逆差,“十二五”期間食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進壹步擴大,2011年—2014年貿易逆差分別為194.5億美元、331.8億美元、372.6億美元、395.5億美元。主要原因是中國進口大宗商品(糧食、油料、油脂等)量、值不斷創出新高,加之對乳制品和肉及肉制品食品進口的大幅增長,導致食品進出口貿易逆差逐年擴大。
六、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國家形象和企業信譽,是行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十二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和各有關部門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以及食品企業和全社會的***同努力下,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並保持向好趨勢。
七、食品工業重點行業發展情況
1. 糧食加工業
糧食加工業轉化農產品數量大,產業關聯度高,“十二五”期間保持較快增長,生產總量邁上新臺階。
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有6061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571.51億元,比2010年增長98.4%,年均增長18.7%。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生產大米13042.82萬噸,比2010年增長58.2%,年均增長12.2%;生產小麥粉14116.02萬噸,比2010年增長39.5%,年均增長8.7%。
2. 食用油加工業
我國是食用植物油生產和消費大國。“十二五”期間,我國食用油加工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營業務收入、資產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
2014年全國食用植物油產量6534.13萬噸,比2010年增長66.9%,年均增長13.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69.98億元,比2010年6076.80增長70.6%,年均增長14.3%。
3. 乳制品制造業
“十二五”期間,乳制品制造業在整頓和調整中實現恢復性增長,行業誠信建設、安全生產能力得到提高,但全行業仍處於轉型發展期。
2014年全國乳制品制造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297.73億元,比2010年增長67.8%,年均增長13.8%;乳制品產量2651.81萬噸,比2005年2159.39增長22.8%,年均增長5.3%。
4. 釀酒工業
釀酒工業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工業之壹,也是世界酒類品種最全、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十二五”期間釀酒行業在經歷“十壹五”高速發展後,逐步向“理性變革、力求穩健”發展,產業結構、生產規模和科技水平發生顯著變化。
2014年,全國葡萄酒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0.57億元,比2010年309.5增長35.9%,年均增長8.0%;葡萄酒產量116.10萬千升,比2010年增長6.6%,年均增長1.6%。全國黃酒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8.56億元,比2010年增長35.8%,年均增長7.9%。全國啤酒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86.24億元,比2010年增長46.2%,年均增長10.0%;啤酒產量4921.85萬千升,比2010年增長了9.8%,年均增長2.4%。
2014年,白酒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58.89億元,比2010年增長94.2%,年均增長18.0%;白酒產量1257.13萬千升,比2010年增長了60.2%,年均增長12.5%。白酒行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節糧降耗,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拉動當地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產業。
5. 屠宰及肉類加工業
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屠宰及肉類加工企業3786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874.01億元,比2010年增長72.6%,年平均增長14.6%。
2014年,畜禽屠宰業生產鮮凍肉3903.44萬噸,比2010年2116.8增長84.4%, 年平均增長16.5%;肉制品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25.13億元,比2010年增長42.2%,年均增長9.2%。
八、我國食品工業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1. 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食品格局深度調整
世界經濟已進入密集創新和產業振興時代,全球食品競爭格局也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不斷向多領域、全鏈條、深層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續方向發展,這些必將深刻地影響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食品跨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通過資本整合,以專利、標準、技術和裝備的壟斷及人才的爭奪,將人才、技術優勢迅速轉化為市場壟斷優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采用兼並、控股、參股等多種手段實現食品工業重組,這些也對競爭力相對較弱的食品企業帶來嚴峻的挑戰。
2. 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食品工業轉型升級迫切而艱巨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日趨強化的資源和環境雙重制約,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已成為我國長期的主要任務。我國食品工業部分行業單位產品的能耗、水耗和汙染物排放仍然較高,對這些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必然的選擇。
3. 高新技術應用加速,食品工業不斷湧現新業態
食品科學是高度綜合的應用性學科,其他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會直接或間接帶動食品工業的技術創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與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斷轉化為食品生產新技術,如物聯網技術、生物催化、
生物轉化等技術已開始應用於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到消費的各個環節。營養與健康技術、酶工程、發酵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突破催生了傳統食品工業化、新型保健與功能性食品產業、新資源食品產業等新業態的不斷湧現。
4. 消費需求剛性增長,市場空間持續擴大
隨著人口增長、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鎮化深入推進,“十三五”時期,城鄉居民對食品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隨著我國進入中高收入階層的人越來越多,城鄉居民對食品的消費大體經歷了三個層次:①民以食為天--剛性需求--吃得飽②生活水平提高--結構需求--吃提好③健康長壽--功能需求--吃得安全有營養,而且正從生存型消費加速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費轉變,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轉變,食品消費將進壹步多樣化,市場空間持續擴大,繼續推動食品消費總量持續增長。
5. 引領縣域經濟發展
近些年來,全國許多縣市以發展食品工業為重點,帶動和引領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自2000年以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每兩年開展壹次食品工業強縣和優秀龍頭食品企業的認定和經驗交流活動。截至目前,已在全國培養和認定178個食品工業強縣和1046家優秀龍頭食品企業,這些強縣的食品工業產值均占到全縣的經濟總量的50%以上。通過大力發展食品工業,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推動化解“三農”問題和促進新農村建設,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創立了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6. 聚集特色發展
食品行業以中小企業居多,發展食品工業壹是要聚集,二是要有特色。聚集發展有利於發揮綜合優勢,產生聚集效應;有利於產業貫通,融合發展;有利於完善社會化公***服務體系,帶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服務業同步發展;有利於產域融合,成為新城鎮建設的載體,進而實現農業人口和農產品就地轉化,實現食品產業和新城鎮建設的融合推進。聚集發展的有效形式就是建設食品產業園區。有特色就是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確定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統籌規劃,業態集中,形成優勢,如最近湧現的新產品、新業態、功能食品、植物蛋白飲料、有機食品、休閑食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