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保健 - 石蜂糖的歷史根源是什麽?

石蜂糖的歷史根源是什麽?

石蜂糖的起源、傳承和發展

現代石蜂糖

(1)石蜂糖古稱“石蜜”,源於中國漢代

石蜂糖源於中國,古稱石蜜,漢代《本經》早有記載“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氣,氣諸驚癇,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

三國時期曹丕和孫權的來往中,就曾經贈送吳王“石蜜五斛”,和文馬、白鼲子裘等並列。同壹時期在蜀地,當地烹飪菜肴時味道寡淡,“故蜀人作食,喜著石蜜,以助味也”。

晉朝《南中八郡誌》說明了石蜜是由甘蔗榨汁熬煮而成:“交阯有甘蔗,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數時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唐代《新修本草》更是詳細的描繪了石蜜的外型:“石蜜出益州及西戎,榨甘蔗汁煎作,可作餅塊,黃白色。蜀地、西戎、江東並有。”

綜上所述,石蜜起源至漢代,發展到唐代時,已經演化為:甘蔗榨汁後熬煮蒸發凝結成的黃白色餅塊,這就是現代石蜂糖的基本形態。而盛產石蜜的“益州”就是現在的雲南,充分表明了石蜂糖起源於漢代的雲南。

(2)鄭和將石蜜傳至馬來,當地發展成為石蜂糖

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是雲南晉寧人,他七下西洋時將中國特產傳播到沿途各地,其中就有鄭和家鄉特產石蜜。曾隨鄭和遠航的鞏珍在《西洋番國誌》記載:“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蜜、醋、糖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文中所提的蜜便是石蜜。

當時的馬六甲(今馬來西亞)人民只食用糖棕產的棕櫚沙糖,當他們品嘗到鄭和帶來的石蜜後如獲珍寶,深深的被這種清香甘甜的進口食品所吸引。之後馬來大量進口中國雲南出產的石蜜,因價格昂貴,僅馬來貴族在調味高端食材如燕窩時才會食用。

1411年,馬來國王拜裏米蘇拉率450多人隨鄭和入貢明朝,學習中國文化和各種產品生產技術,其中就包含石蜜制造技術。之後的幾百年,馬來人在當地種植甘蔗生產石蜜,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傳承,石蜜被改進為:在熬制中加入小蘇打生成多孔蜂窩狀,並加入蜂蜜、菊花、羅漢果等食材。而石蜜壹名也因其堅硬如石,因其堅硬如石,外形似蜂窩,被當地人改名為“石蜂糖”。

(3)“石蜜”傳回中國,雲南匠人升級為世界最好

20世紀,中國改革開放帶動經濟飛速發展,沿海壹帶開啟養生進補熱潮,廣東商人從馬來進口燕窩時,也將石蜂糖作為燕窩伴侶帶回中國,因其營養豐富、清熱潤肺、融化迅速,很快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當石蜂糖傳至雲南,制糖匠人才發現這就是雲南物質遺產“石蜜”。於是,雲南制糖匠人重啟鍋竈,傳承2000年的石蜜生產技藝,吸取馬來石蜂糖的精華,生產出升級版雲南石蜂糖。

雲南石蜂糖,首先在原料上使用雲南臨滄高山甘蔗和大理百花蜂蜜,從本質上奠定了雲南石蜂糖的超高品質。雲南地處高原具有原生態的體系:土壤無汙染、氣候溫和、原生態環境,所產甘蔗、蜂蜜、菊花、羅漢果都屬自然有機的優質原料。

其次,雲南石蜂糖采用雲南匠人所傳承的古法熬制技術:砍蔗、采蜜、榨汁、開泡、撇泡、擠泡、沈降、蒸發、趕水、煮糖、濾蜜、添料、搖瓢、發酵、釀堿、制孔、烘幹、切塊、成型等十八道核心工序。整個生產過程純物理方法制造,不添加任何化學助劑、添加劑等,熬制出的石蜂糖:糖體孔狀密集、顏色金黃、糖塊蓬松,吃起來蔗香濃郁、口感細滑、甜而不膩。

再者,雲南石蜂糖營養成分顯著,經第三方檢測機構得知,雲南石蜂糖中的鐵、鈣含量明顯高於馬來石蜂糖,且PH值為7.5±0.5顯弱堿性,優於馬來酸性石蜂糖。

雲南匠人對石蜂糖全新升級後,配方真含蜂蜜、菊花、羅漢果,功效真實有效、口感清甜不膩、堿性更健康,品質得到極大的提升,口碑遠揚世界各地,並遠銷美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