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從中醫角度看是什麽原因
概述:
濕疹是壹種常見皮膚病,分急性、慢性兩種,任何性別,年齡均可發生,也可能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其特征常對稱發作,有劇烈瘙癢的感覺。由於患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特點與病名。
濕疹(eczema)是近代的病名,雖古代文獻中未見此名,但依據部分的“癬”、“瘡”、“風”等說狀,如嬰兒發生於面部的奶癬(胎癬瘡),發生於鼻部的鼻 瘡,發生於耳部的旋耳瘡,發生於陰囊部的腎囊風,發生於四肢彎曲處的四彎風等,皆屬本病範圍。
病因病機:
壹般由於風濕熱客於肌膚而成,但急性濕疹以濕熱為主,慢性者多伴有血虛所致。
辯 證:
壹急性濕疹:初期在局部皮膚上焮紅作癢,很快的出現丘疹和水泡,搔抓破之後,變成糜爛,滋水淋漓,以後焮紅漸退,滋水減少,結痂脫屑而愈。
二慢性濕疹:大多由急性濕疹反復發作轉變而來,但也有初起時就為慢性。癥狀和急性的相似,病程可能延續幾個月到幾年,或者更久。由於病程緩慢,皮膚可變厚粗糙,呈暗紅或帶灰色,皮紋加深,呈席狀,壹般無滋水,間或因騷抓後亦可引起紅腫糜爛出水,但範圍是比較局限的。
濕疹因發生部位的不同,故具有壹下的特點:
1、奶癬(嬰兒濕疹):見於1個月至2個月的小兒,好於面頰及前額。初期皮膚發紅,幹燥脫屑,奇癢,夜間更甚,吵鬧不安,騷抓後或衣領枕頭摩擦後,則在原先幹燥處發生丘疹和水泡,破後糜爛;滋水淋漓,滋水幹後,漸漸結痂,甚至可蔓延之頸項,胸腋條處。每當肥皂或熱水洗臉後,病變增劇,雖經治愈,可以反復發作,往往拖延壹、二年自行消失。
2、鼻 瘡(鼻孔口濕疹):好發於兒童。因經常流涕,刺鼻孔皮膚,壹致發生糜爛結痂現象。亦可繼發於熱瘡。
3、旋耳瘡(耳部濕疹):好發於耳後。容易糜爛,滋水甚多,致耳後折系逢如刀割之狀。
4、腎囊風(陰囊濕疹):急性者皮色潮紅,水泡糜爛,滋水浸淫,慢性者皮膚肥厚,皮紋加深,顏色變白或變黑,均有劇癢。
5、肝門圈癬(肝門濕疹):起初時在肛門周有銅元大小的損害,皮色潮紅,流滋作癢,日後往往轉變為慢性,皮膚色褐,亦可蔓近會陰部,多繼發於痔瘡、蟯蟲病之後。
6、四彎風(四肢濕疹):好發於四肢兩側,往往對稱發作,皮膚變厚粗糙,幹燥瘙癢。如用熱水燙洗或抓後,亦有出水現象。
治 療:
壹、急性濕疹壹般宜清熱利濕為主。
二、慢性濕疹壹般於清熱利濕發中佐以養血祛風,營血不足、 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祛風是利用藥物疏散風邪的作用,以疏散經絡,肌肉、關節間留滯的風邪的方法。風有外風、內風的區別。內風應平熄,外風應祛散。祛風法適宜於外風。分為“祛風除濕”、“疏風泄熱”、“祛風養血”、“搜風逐寒”等法)
護 理:
急性者忌水洗,不論急性,慢性,均忌食辣酒雞鴨海鮮等都火發物。
中醫治療濕疹的方針:
中醫醫治濕疹的方針,是把體內積聚的熱毒引發出來而予以排除,同時要改善體質,令機能回復正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健脾、化濕、活血、清瀉等,視乎病者的體質而定。中藥醫治濕疹是可以根治的,但由於醫治的重點不是把表面的皮膚病病徵消除,而是要徹底改變體質,因此醫治需時,並非壹兩個星期便能見效。此外,病者需有心理準備,因為用藥初期可能因要引發熱毒排出以致病情更為嚴重。不過,這只是復原過渡期的短暫反應,無須過慮。
另壹方面,要根治濕疹,最重要的是病者必須和醫師配合,從日常飲食入手,因為若壹面吃藥排毒,壹面又吃進帶毒食物,試問又怎能痊愈。濕疹病患者應戒吃能加劇疾病及引致敏感的刺激性食品,如酒、辛辣煎炸的食物、蝦、蟹、牛肉等。有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令人體難以分解,如牛奶、豆類等,應少吃為佳。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搔抓、用堿性強的肥皂或過熱的水洗浴、不要讓陽光直曬著患濕疹的地方等。
濕疹之類的皮膚病,即使根治後若飲食不當或身體狀態欠佳可能又會復發。因此,最重要的是把身體調理好,以及進食與體質相配合的食物,避免發病,而非到病發後才求醫治。
根據清熱、化濕和活血的原則以中醫中藥治療濕疹,臨床療效非常顯著。
中醫對濕疹的命名:
中醫對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 如 “ 痼瘡 ” 相當於急性濕疹, “ 燥痼瘡 ” 相當於慢性濕疹, “ 浸淫瘡 ” 相當於泛發性濕疹, “ 面遊風 ” 相當於面部濕疹, “ 旋耳瘡 ” 相當於耳部濕疹, “ 乳頭風 ” 相當於乳頭濕疹, “ 臍瘡 ” 相當於臍部濕疹, “ 繡球風 ” 、 “ 四彎風 ” 相當於肘窩與膝窩濕疹, “ 鵝掌風 ” 相當於掌部濕疹, “ 濕臁瘡 ” 相當於小腿濕疹, “ 肛門圈癬 ” 相當於肛門濕疹。 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於稟性不耐,風熱內蘊, 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 浸淫肌膚而成。其中 “ 濕 ” 是主要因素。由於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於營血不足、 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