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保健 - ?善用“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善用“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和聲法是《傷寒論》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之壹,意思是通過和諧來達到化解和消除致病因素的目的。當因陰陽失調而出現營衛不和、肝脾不和、氣血凝滯、上熱下寒等臨床表現時,應用調和療法往往隨意見效。

調和營地守衛

《傷寒論》第12、13條說:“太陽中風時,陽浮而陰弱;陽浮則熱自發;陰氣弱了,汗就出來了。對於惡寒加重、間歇性惡風、發熱嘔吐者,以桂枝湯為主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出汗、惡風是桂枝湯的主要癥狀”。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說:“常自汗者,此為氣之和,氣之和外不和。因此,宜用桂枝湯促進脈中之氣的循環,保衛脈外之氣的循環,使榮衛和出汗的復發得以治愈。”

太陽是六經的屏障,統攝全身的表,統壹全身的營衛,守表抗邪。當人體正氣相對不足時,防禦表邪的功能下降,當邪氣入侵時,營衛功能失衡,產生太陽經絡之病。

桂枝湯為《傷寒論》首方,取桂枝辛溫,舒筋祛風,芍藥酸寒,斂陰和營,壹發壹收,相反相成;姜辛溫之分,宜甘溫棗之益,甘平棗之和。五味雖配制精良,但內外因結合適中。

和解邵陽

《傷寒論》第九十六條說:“凡患傷寒、中風、頻繁感冒發熱、胸脅脹滿、嘿嘿、惡食、心煩嘔吐,或胸悶不吐,或口渴,或脅痛或脅肋、尿痛,或不渴者,以小柴胡湯為主方”。

少陽為樞,位於太陽和陽明之間,故稱半表半裏。若邪氣因少陽不利而引起各種疾病,應以小柴胡湯調和。誠如程無忌所言:“外有傷寒者,必沾汗,內有傷寒者,必滌利。既不裏也不外,不適合發燒也不適合嘔吐,不過是和解的問題。」

小柴胡湯又名三金湯,少陽代表。當邪從表入少陽,不全在表也不全在裏,邪在表裏,才宜調和。

方中柴胡性味淡清,升散能解少陽之郁,使少陽邪熱得以外解;黃芩味苦性寒,清火,使少陽邪內消,能清胸腹之熱,消煩。二者配伍,故可解半表半裏之邪,為方中主藥。半夏、生姜調理胃氣,減少不良反應,止嘔;人參、炙甘草和大棗有益於氣和中氣。本方寒熱兼施,攻補兼施,協同升降,內外兼施,具有疏通三焦,促進內外相通,調理上下,順氣的作用。臨床上凡是不利於少陽主的病癥,均可用本方治療。

調和胃腸道

《傷寒論》第155、149、157、158條說:“附子瀉心湯是治心口脹痛又出冷汗者的主方。”“傷寒引起的發燒五六天,如果心滿鞭痛,這也是胸結,以湯為主。但若飽而不痛,則為新覺,柴胡誤之。半夏瀉心湯為宜。”傷寒汗出後,胃不和,心鞭,燥惡,水氣下脅,腹內驚雷,瀉下,以姜瀉湯為主。”“傷寒中風,是由藥物治療引起的,導致這個人每天有幾十次旅行,每次都不融化。他的腹部打雷,他的心充滿了新的鞭子,他幹嘔不安。但由於胃氣不足,有禮叛逆,所以也用鞭子,以甘草瀉心湯為主。"

瀉心湯(辛、苦)的立法依據是寒熱(濕熱)相合。此時寒濕不溫,熱不寒,難以清。用辛涼散寒更傷邪熱,用苦寒散熱更傷脾陽。只有辛、苦有機結合,寒熱(濕熱)才是自平的。

此法適用於正氣稍損,脾胃升降失調,中焦受阻,寒熱壅盛之證。代表是半夏瀉心湯。

處方中黃連與甘降辛散配伍,是典型的配伍方法,降火散寒,調暢氣機升降,是治療寒熱的主藥。半夏辛,黃芩苦寒,兩藥配伍,也是寒性溫合,輔助黃連、幹姜。以上四味旨在祛邪;人參、甘草和大棗用於增強身體抵抗力。諸藥配伍,寒熱並用,辛苦相兼,補瀉兼施,祛邪升脾胃,心下痞滿自消。

另外,方子後面的備註:“去渣後煎”意在使藥物純凈和諧,留在胃中,利於調和。若胃虛食滯,水飲內停,則應減少幹姜量,增加生姜量,溫胃利水,即生姜瀉心湯。後人學其法,凡脾胃虛弱、外邪乘虛而入、寒熱錯雜、升降失調、惡心、益中之證,皆仿之,每得良效,可見仲景遣方之妙。

調理肝脾

《傷寒論》第318條說:“人若患少陰病及四不良反應,則咳嗽、發顫、小便不利、腹痛、或泄利,四不良反應散主身。此病第四逆為肝脾不和,陽郁氣滯。正如醫宗《金鏡》所言:“少陰四不良反應,雖陰盛而不能外溫,亦有陽黯而不能宣,四肢冰冷,但現在四不良反應無寒熱之證,故不溫不熱,但宜疏陽,故用四不良反應散主。"

方中柴胡味淡清,以疏肝理氣,達肝氣,行氣順暢;枳實行氣散結,與柴胡同為升降之品,* * *起氣樞作用;與芍藥、甘草同用,可做柴火、枳殼,也可用來滋水、含木。諸藥配伍,肝氣達,陽氣郁結。肝脾調和,肢體暈厥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