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保健 -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有什麽特點?

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有什麽特點?

目前,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許多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在發展中,它呈現出以下特點:

(1)食用菌品種日益多樣化。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食用菌生產發展緩慢,始終呈現區域性單壹品種發展的局面,如山東的平菇生產、福建的雙孢菇生產、浙江的香菇生產、東北的木耳生產等。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強力推動下,全國各地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各地也註重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的完善和建設。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替代栽培品種,如雙孢菇、金針菇、香菇、草菇、香菇、杏鮑菇、杏鮑菇、平菇、榆黃蘑、平菇、雞腿菇、鮑魚菇、毛木耳、銀耳、黑木耳、灰樹花、猴頭菇、竹蓀和茯苓的生產得到鞏固新開發的各種珍稀食用菌如雞腿菇、姬松茸、紅蓋菇、杏鮑菇、阿魏菇子蘭、姬松茸、茶樹菇、茶樹菇、大白口蘑等也廣泛應用於規模化生產,促進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黃念,2000)。

(2)從傳統的季節性種植發展到反季節周年生產。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菇農生產經驗的積累,在經濟效益和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傳統的季節性生產模式被打破,季節安排越來越靈活。在深入研究各品種生物學特性和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許多地方開始推廣發展夏菇、夏平菇、高溫菇、深冬菇的溫室增溫栽培,各種品種特別是稀有品種的工廠化、反季節生產發展迅速。此外,品種選育和栽培模式改進方面的技術創新頻繁,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利用率和經濟效益成倍增長。

(3)從傳統養殖模式向立體高效模式發展。

我國傳統栽培模式以室內蘑菇栽培為主。近10年來,各種栽培地點和栽培模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比如雙孢蘑菇可以在廢棄的房屋、農場、溝棚、簡易棚、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地方進行地面或框架栽培。黑木耳栽培由室內掛袋轉移到室外畦栽;高產室外林、桑園、果園、玉米等高稈作物、蕓豆等夏菇、高溫平菇、靈芝等高溫品種立體組裝復合種植。同時,食用菌產業也形成了科學的多層次混合輪作種植體系,如春菇棚掛袋黑木耳,種植金針菇、平菇廢料等草菇,間作或輪作。

(4)從自發分散的家庭副業向支柱產業發展。

10多年前,中國的食用菌生產還是分散的、自發的壹般家庭副業。隨著行業體系和規模的逐步完善和擴大,逐漸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壹些縣鄉及時出臺了壹系列發展措施,先後確立了規模拉動、技術推動、龍頭帶動、政策帶動、市場帶動的發展戰略,宣傳引導、組織發動、參觀學習、試驗示範、規模化推廣,等等。至今已成為許多縣鄉的支柱產業,建立了規範的組織領導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和營銷體系,為我國食用菌產業進入規範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5)從粗放經營向產供銷壹條龍和科工貿壹體化轉變。

過去,由於政府部門和從業人員對行業缺乏了解,缺乏管理經驗和統壹協調宏觀調控手段,地方政府部門缺乏長遠規劃和長遠目標,壹度嚴重阻礙了地方食用菌的發展。但只要能始終以菇農利益為中心,正確對待問題,食用菌產業就能穩步健康發展。許多地方政府和當地食用菌技術、加工龍頭企業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壹點,在食用菌科研、技術、推廣、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計協調產供關系,加強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為菇農生產保駕護航。目前,越來越多的食用菌專業生產縣、鄉、村如雨後春筍,加工流通企業層出不窮,逐步形成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供銷壹條龍的發展格局。

(6)食用菌產品的國內外市場日益活躍。

食用菌產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功效、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被國際營養學家推薦為世界十大保健食品之壹。21世紀,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膳食結構的改善,國際市場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貿易日益活躍,我國食用菌產品出口量逐年增加(圖1-2)。在國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消費每年以7%的速度保持上升。在這樣壹個654.38+0.3億多人口的國家,其市場潛力是顯而易見的。再者,中國加入WTO後,不僅給中國帶來整體戰略利益,也使許多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這將倒逼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繼續向縱深發展,傳統的農業結構和種植模式將受到嚴峻挑戰,糧棉油等大宗產品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使這壹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科技含量高、資源利用率高、投入產出比高、商品率高、加工附加值高、綜合效益高的食用菌產業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食用菌產品將以質優、價廉、產量大的優勢為全世界的消費需求提供便利。為此,我們的市場會更大更廣。綜上所述,我省食用菌發展現狀總體良好,新技術、新模式、新模式、新產品、新政策層出不窮,順應了時代的需求。但由於食用菌行業畢竟是新興行業,自身素質相對較差,雖大但不強。由於地區之間政府的重視程度、開發力度、實施方式的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組織者和生產者不從當地實際出發,違背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會出現壹些問題,最終挫傷行業發展,給菇農造成損失。

圖1-2 1990——2006 54 38+0年中國食用菌總產量、出口量、世界產量(鮮重)數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