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棺材停放禁忌

棺材停放禁忌

太多了,慢慢來。

停屍儀式

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對死亡是很講究的。當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去衣服,內外穿上新衣;否則就是“裸走”,親戚會覺得很遺憾,很內疚。在病人咽下最後壹口氣之前,他的親屬要把他搬到主房間的棺材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壹刻。這叫“喪”。

彌留之際,死者必須穿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中,他們穿白色的襯衫和內褲,黑色的棉褲,外面穿壹件黑色的長袍。整套衣服不能有扣子,都要用帶子系好。這是“綁帶”的意思,表示後繼有人。後人在死者頭上戴壹頂有褶邊的黑帽子,並在帽頂縫上壹個紅布做的結,以驅除邪氣,被認為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腳上應該穿黑色布鞋,如果是女性,應該穿藍色布鞋。裹屍布必須是傳統風格的。即使朝代更叠,時代變遷,人們也不再穿傳統的民族服裝。當他們死時,他們將不得不恢復原來的服裝。因為按照傳統觀念,人死後會去見自己遠古的祖先。祖先不認後代,就不允許認祖歸宗。

病人去世前,家屬必須給他洗澡換衣服。這其實是死者第壹次整容。但這種洗澡換衣服已經遠遠超出了衣服本身的物質形態。比如佤族給死去的老人穿壽衣時,除了死者平時穿的衣服外,還要換上壹件反穿的新衣。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的傳統觀念中,不能脫下死者平日穿的舊衣服,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他的身體;而且他們穿上了他們後來添加的新衣服,以便讓死者知道他們已經死了。衣服的正反面和衣服的單雙號壹樣,都是人們在生與死、陰陽之間的生命“過渡”中舉行的最後壹次穿衣儀式。這個習俗叫做“反裝飾”,就是改變死者穿壽衣的方式,讓他的靈魂無法留在死者體內。同時也通過反正顛倒來暗示陰陽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陰陽人對事物的看法已經完全顛倒了。裹屍布在人們的靈魂觀念中已經成為靈魂的代號。

親人給死者洗澡,壹方面寄托了生者對死者深深的孝心,另壹方面也有著和“壽衣”壹樣的象征意義。用來清潔身體的水壹般都是買來的,俗稱“買水”。是壹種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即把“陽水”變成“陰水”的皈依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也就是紙錢。這種錢只有在冥界才有價值,只有靈魂才能享受,而在地球上只是壹堆廢紙。“買水”給死人洗澡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洗去死人的罪惡,消除死人犯下的罪惡”,更是為了讓死人的靈魂知道,這不是給活人洗澡,而是讓死人幹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收留。

沐浴更衣後,親屬應立即將遺體移至靈車上。同時也要采取壹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引到靈床上。山東臨沂的習俗是從房梁上取壹塊白布,然後在病床上拖壹只白公雞幾下,沿著白布從房梁傳到外間,繞著死人走壹圈,再把公雞打死。這叫“招魂”。

在江南的壹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是做屠夫的,那麽在他死前,他的家人會用壹個大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假裝被切掉了。據說這樣可以防止他宰殺的牲畜在陰間咬他的手。同時,家屬還在死者口中塞了壹枚銅錢,稱為“口錢”。在江浙壹帶的農村,還流行給死者燒紙錠、錫箔,即“燒紙”。

按照老習俗,沐浴更衣儀式後,會有壹個含飯儀式。大米在死者口中含有像稻殼、玉殼、大米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防止死人空著嘴,空著肚子去陰間,變成餓鬼。

葬禮

停了壹段時間後,等壹切準備就緒,再選壹天哀悼。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壹個儀式。喪葬儀式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它通過發信號的方式告訴親戚朋友和村民有人去世的消息,甚至已經知道這個消息的親戚朋友也會照常去殯儀館。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悼念方式。在廣西壹帶,按照老規矩,鳴炮三聲表示哀悼,稱為“喪炮”,然後派人去告訴親友。在壹些地區,在死者的家中,應該在門前綁上白紙作為哀悼的標誌。在其他地方,哀悼者不能去親戚朋友家。他們要在門口等屋裏的人,等到他們在門外撒了壹鏟骨灰,才可以進去悼念。這是為了辟邪。也有壹些地方治喪的習俗非常嚴格。如果壹個男人死了,他必須由他的侄子哀悼,如果壹個女人死了,他必須由他的兒子和女兒哀悼。孝男孝女必須頭戴白布帽子,手拿壹條白布毛巾,跪在父母家人或祖母家人面前報喪事。哭完馬上回家。外婆家派人參加葬禮,走到村頭時,孝順的兒女們都要跪在村口哭著迎接,訴說喪親之痛和感謝他們壹路參加葬禮的辛苦,並給每個人壹塊白布,叫“孝布”。在東北壹帶,習慣在門外掛紙條報喪。筆記的數量由死者的年齡決定,每年壹張,天地兩張。而且他們用死者的性別來決定掛紙條的位置。如果死者是男性,會掛在門的左側,而死者是女性。人們看到門口的紙條,就會知道家裏人都死了,死者的壽命是男是女,壹目了然。舊時廣東有人常把匆匆趕路的人稱為“報死”,因為按照當地的喪俗,送葬者要來去很快,不進別人的門,而是在外面大聲喊叫,要求服喪後要壹口水漱口,以驅走無名,然後立即返回。在江浙壹帶,傘隱含著哀悼的習俗。送葬者隨身帶了壹把傘,把它放在門外,傘頭朝上,傘柄朝下,以示噩耗。主人將招待哀悼者吃點心。然後,問葬禮的日期。最後把送葬者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以示避邪。如果外地的親戚收到“燒信”(信封壹角燒了),就可以知道這是壹封喪信。在浙江的壹些地方,死者家屬穿上喪服,準備好菜肴、酒和米飯,在門外燒壹些銀錠和草鞋。這就叫“送無常”。“無常”是民間傳說中令人神往的鬼。據說“無常”吃了飯,喝了酒,吃了飯,花了錢買了銀錠,有草鞋穿,就不會打擾死人了。

在老北京,葬禮訃告是嚴格的。壹個人去世後,親戚會把消息告訴親友。壹般用於治喪的訃告只寫去世前的官銜和職銜,不寫去世者的簡歷和生平事跡。比如“不孝XXX等人罪大惡極,禍事延宕。壹個醫生,他的丈夫,某年去世,某年出生,享受了幾年人生。不孝XXX侍候他,親眼看著他,恭恭敬敬的行了禮。他選擇在某年某月某日下葬,叩擊故鄉、學校、世界等等。”“有壹天,我去撿三個,另壹天,我去梳頭。”最後,訃告的最後要寫“孤某某泣血”之類的話。

中國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更是別具特色。例如,雲南的怒族吹“竹笛”來表達他們的哀悼。竹號的數量因死者的年齡和身份而異。未婚青年只玩壹個,婦孺玩兩個,人頭玩三個,巫師玩四個。在中甸和未夕地區,許多民族用吹喇叭來表示哀悼,壹些地區的少數民族還吹海螺。雲南南部的景頗族、拉祜族、黎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槍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就敲鑼。在景頗族中,對於槍的數量也有嚴格的規定。如果死者是男性,則為偶數,如果死者是女性,則為奇數。有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屬於喪的早期形式,後兩種則屬於後期現象。貴州省及北盤江流域少數民族的喪葬悼念更具特色。他們的喪禮是邀請鄰村的年輕人兩人壹組參加喪禮,手裏拿著拐杖,到所有親戚朋友家。人們看到這樣的人進村,就知道是送葬者。

在漢族的觀念中,喪不僅是壹種正式的禮儀,也是壹種與親人、家人分擔悲痛的方式。

招魂送魂儀式

屍體整理好後,會舉行招魂儀式。據說死在異國他鄉的靈魂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個靈魂會像他的身體壹樣留在異鄉,承受無盡的辛酸。他享受不到香煙的祭祀,食物的供養,經文的穿越。這個孤獨的靈魂會變成最悲慘的餓鬼,永遠在異地投胎,漂泊很久,投胎無望。只有當他的家人為他“招魂”時,他才能聽到期待他的聲音,他才能跟隨這個聲音。

招魂儀式必須選擇壹個合適的日期。那壹天,吊唁者會在門前立起招魂橫幅,或者掛上招魂絹。在壹些地方,親戚們不得不爬上屋頂,呼喊靈魂回家。據說這是滿族等遊牧民族遺留下來的。在草原上,看到前面豎起壹個大帳篷,就知道是哪個死了,大家都會過來悼念,幫忙辦喪事。後來,這成為滿族人普遍的喪葬習俗。

在歷史記載中,招魂儀式起源很早。根據周朝的壹些文獻記載,死者的親屬應該從正面上去招魂,拿著死者的衣服,朝北呼喚。如果死者是男的,要叫他的名字,連續說三遍,才能期待死者的魂魄回到衣服上,然後從屋後下來,把衣服穿在死者身上。這種衣服也叫“肚腩衣”。這件“衣服”是人穿的,沾著人皮膚的香味,具有“身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系;靈魂可能會被它吸引,按照熟悉的味道或形狀回到它那裏。據說,在過去,傣族幾乎家家戶戶都準備壹個“魂筐”來招魂。招魂時,他們把死者的衣服放在竹籃裏,上面放上白米飯和白線,表示會把靈魂帶回來。

到了近代,人們主要把大條幅作為招魂的工具。旗幟在風中飄揚,妳若取其纏綿之意,妳的靈魂就能隨這飄揚的旗幟封面而歸。大橫幅壹般有三四尺高,顏色和形狀都不壹樣。像滿族旗幟的旗幟顏色是根據喪親者和死者所在的“旗”來決定的。它的形式就像傳統戲裏舉著的大旗,中間是壹塊緞繡,繡的是壹條大龍。因為外面用彩球裝飾,所以俗稱“都祿贊”。有的條幅上有荷葉寶蓋,中間垂下壹條紅寸大蟒帶,中間為絨腰,條幅長十尺。此外,寶蓋上還掛著兩條窄條,被條幅高高舉起,條幅插在紅漆架子中央。此外,還有壹種形式,條幅本身不是繡片,而是死者的牌位,稱為“官銜條幅”。據說死者的靈魂在招魂後附在這塊靈牌上。橫幅下座兩邊,有穿杠的繩子。這樣葬禮結束的時候,搬運工就扛著,走在前面帶路。大橫幅通常立在第二道門外。如果死者是男的,站在門的左邊;如果是女的,站在門的右邊。

有些招魂儀式非常專業,比如漁民招魂。他們有特殊的儀式習俗。漁夫不幸葬身大海後,他的家人用稻草人代替屍體,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中設立“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來召喚死者的靈魂。招魂要在晚上潮初的時候進行。死者親屬去海邊喊話,把迷失在海裏的“鬼”叫回來,招進稻草人,然後埋掉。這個招魂儀式叫“潮魂”。親戚們要先在海邊搭起壹個小“浸桌”,然後到了晚上,就在帳篷裏點上香燭,中間放壹個稻草人,身上貼上逝者的生辰。夜晚漲潮時,道士坐在“浸桌”上,敲響編鐘、鈸,口中念誦咒語。這時,“浸桌”前後燃起了壹堆堆篝火。有人手裏拿著壹根有根的竹子,上面掛著壹個洗衣籃,裏面裝著壹只公雞。面對大海,他們不停地用道士的咒語搖動竹子。壹些死者的家屬皮馬·戴孝提著寫有字符的燈籠,喊著死者的名字:“某某來了!某某來了!”聲音很淒涼。然後,壹個孩子或者親戚答應,“來了!來了!”直到漲潮了,道士才把他領回家。第二天,親戚們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安葬。

當然,人死後,靈魂會離開身體。但茫茫黑社會,何去何從?所以接下來的程序是讓活著的人給他指路。“引路”就是把鬼引上天堂。在壹些北方宗教的亡靈世界中,亡靈的“回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指引。首先,走第壹條路,繼續走下去,會有很多岔路,是根據死者不同性別設置的路徑。死者走了自己宗族的路去過壹條河,那裏有很多屍骨。這樣,據說就可以安全過河了。

招魂和送魂儀式表現了人們兩種矛盾的民間心理。壹方面希望逝者的靈魂活著回來,另壹方面想告訴逝者的靈魂趕緊離開。

做‘七’儀式

按照古代喪葬習俗,棺材至少要停三天。據說希望死人能復活。如果三天內不能復活,妳的希望就徹底破滅了。事實上,停止葬禮需要很長時間,因為當時的葬禮很復雜,尤其是皇帝,他們需要巨大的墳墓和大量的陪葬品,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況且父母死後應該葬在壹起。若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死者應暫葬,直至找到父墓或母墓。棺材什麽時候停放不好說。

近代以後,棺材壹般在“七日”之後下葬。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死了,所以要舉行“七周”儀式,七天,四十九天。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為,除了犯下十惡不赦的罪,立即下地獄之外,積德良多的人,會立即升天,靈魂壹般不能立即轉世。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而是壹個從死亡到轉生過程中的軀體,等待轉生成熟的機會。所以,如果孝順或親友能在死後七期請和尚為他做壹些佛事,死者就能投胎到更好的地方。所以佛教主張七七時期最好能超度亡靈。如果過了七七時期,死者胞衣的類別已經定型,再行佛事,只會增加他的加持,而不會改變胞衣的類別。如果壹個人生前做了很多惡,那他下輩子註定要養動物。他七月七日死的時候,如果他孝順的親戚朋友為他做了大佛事,讓他能聽到和尚念經,現在就懺悔,做好人,他就能從禽獸中得救,投胎為人。道教也認為,最好在他的“七靈”耗盡之前,把亡靈翻過來。

“做七”期間有很多具體的禮儀,各地都有做法。在廣州,舊喪葬習俗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已婚婦女歸還,這壹天的費用完全由已婚婦女承擔。如果死者沒有已婚婦女,將由已婚侄女或侄孫女完成。人死後的前七天、後七天、後七天稱為“大七”。這壹天的追悼會有“走七圈”的習俗,也就是說,在這壹天的追悼會中,出嫁的女兒和兒媳各自提著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像風箏壹樣賽跑,爭取第壹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逝者的靈魂可以守護安康。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還是和活人壹樣有感情的。

做七壹般是由女婿主持。在浙江地區,主持“做七”是不同的。杭州女婿辦“五七”,臨安、寧波女婿辦“六七”。在“五·七”的前壹天晚上,很多地方都流行設立“歸家守望”。傳說死者直到那天才知道自己死了;妳將登上冥界的“歸途天文臺”,遠眺死寂中的家人,與親友相會。杭州人習慣把死人的衣服放在臺上,戴上面具,撐著傘。在蘇州壹帶,這天五更時分,孩子們打開西邊的大門,壹連喊了三聲:“回來!”"然後他在淩面前痛哭,同時把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和酒端上來,並獻上壹杯酒,叫做"五更夜宴"。這個儀式被稱為“叫五表”。天亮後,吊唁者要求店家提前用花紙紮好壹間房子。門、窗、廳、院、井竈等。非常完整。給人壹個眼神後,就用火把它燒光。據說這樣可以讓死者在陰間有房住。這就是所謂的“華”。現在,紙家電被焚化給死者,讓死者在陰間過上“現代”的生活。四十九日,將“破七”。七天休息後,有壹段哀悼期,喪親是很重要的。親戚朋友參加“破七”禮儀活動。“破七”那天,請道士和尚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平安”。因為這次是為生者祈福。唱完之後,孩子們脫下喪服,穿上制服。

在中國南方的壹些民族,也有七夕“娛屍”的習俗。土家人在扣棺期間,每12天舉行壹次隆重的守靈。本村和其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失去親人的房子後面,為喪事玩耍、唱歌、跳舞,以此來談情說愛、選擇對象。喪舞又稱“解憂”、“敲鑼打鼓”,是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巴人發明的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孩子代代相傳,壹直流傳至今。人死後,尤其是長輩去世百年後的第壹個晚上,這種喪舞活動是在失去家人的時候開始的。其中壹個請來的歌師敲鑼打鼓領唱,另外兩個幫忙,載歌載舞,圍著棺材跳了好幾個晚上。喪舞的目的是為了減輕死者家屬的悲痛和憂郁,從而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悼念儀式

“做七”的同時要舉行吊唁儀式。悼念是指親友在接到訃告後哀悼,向死者家屬表示哀悼。死者家屬會在房間內哭喪遺體,跪拜感謝前來吊唁的人,並作為禮物問候。壹般哀悼者會提著贈送給逝者的衣物、被子,用大頭針在上面掛壹張寫有毛筆書寫的“某某”字樣的紙條。

首先要布置靈堂。靈前擺了壹張桌子,掛著白色的臺布。桌子上有供品、香爐、燭臺和長明燈。出殯前,這盞長明燈必須日夜守護,不能熄滅。據說這盞燈是死者的靈魂。光天化日之下禁止停放屍體和棺材。都說怕受制於所謂的“太陽水晶和月光”,更怕觸犯歷代神明。因此,只要舉行壹個簡單的紀念儀式,就有必要建造壹個彭羚。

彭羚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喪院的格局。如果只在院子裏搭棚子,那就叫“平棚帶頂”,也叫“廳堂”,就像古典的廳堂壹樣,上面有脊。如果有兩層樓的院子供喪,可以搭個棚子把兩個人都蓋住。靈堂庭院屋頂較高,前院屋頂略低,使兩頂連成壹體,後高前低,稱為“壹堂壹卷”,即後院高頂為“殿”,前院低頂為“卷”。所謂“廟”,就是宮殿;所謂“卷”,就是棚頂上全是活座,可以卷起來。這種棚子壹直都是用幾層席子箔包裹的很緊,沒有雪松,不僅美觀,而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它氣勢磅礴,像壹座宮殿,讓人看了就心酸。

除了主棚,肯定還有很多不同用途、不同名稱、不同大小的棚。這期間,悼念的親友很多,時間相對集中。我怕祭祀會很擁擠,甚至排隊。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起壹個或幾個祭祀棚,所有前來吊唁的遠親好友,都被客人領到這樣的棚裏。其他棚子用來設置官位,供客人休息、喝茶、吃飯。

接下來將舉行開幕式。這是最招搖的儀式。

在浙江壹帶,送葬者要在大門口立起喪鼓。送葬者壹進門就敲鑼打鼓兩下,親人聽到鼓聲就嚎啕大哭。哀悼者向死者的遺像鞠躬,然後痛哭。有的地方只在棺槨上放壹個青銅編鐘,有專人負責敲。每隔壹段時間,據說青銅編鐘響起,死路壹閃壹閃。靈魂可以靠光照前進,但不能反復敲打,否則死者匆忙間會絆倒。靈堂上,寡婦們痛哭流涕,充斥了整個靈堂。自始至終,孝子和媳婦都穿著麻衣,戴孝跪在棺材邊陪祭。前來悼念的人應該在哀樂聲中向死者下拜。俗話說“死為第壹要務”,所以除了長輩不下跪,就連同輩也要跪拜。有些地方把吊唁稱為“祭奠”。壹般都是親朋好友送上香燭、蠟燭、鞭炮、紙錢、布匹等祭品。除了香和紙,女婿家和娘家都要準備豬頭和鵝作為祭品。送葬者來的時候,有的甚至邊哭邊唱,講述自己與死者生前的友好關系,告訴死者如何祝福他等等。煮熟的豬頭和鵝是兩張圖,然後會把其中的壹對供奉給靈,然後從上壹輩到下壹輩依次祭祀。所有死者的後代都跪在靈前,鞠躬痛哭。寧波地區的喪禮很獨特,祭祀也很有趣。棺材前放著壹把火腿做的琵琶,以壹個熟豬頭為頭,熟豬肺肝為身,用姜太公做的,壹只用絲帶裝飾的白貓頭鷹,壹只熟豬肚做的白象,壹只熟雞做的鳳凰。悲傷的棺材就像壹個小型的食品技術展覽,是對死者的美好祝願。喪禮壹開始,禮花齊鳴,禮儀程序很有講究。吊喪的人都穿著便衣,按照親疏尊卑的順序,壹家人湊在壹起,壹家人先祭祀,外賓後祭祀,都是跪拜跪拜。長輩在前晚輩在後,還專門設了壹個進貢生,捧著壹堆香站在東邊。此外,在西方還設立了壹個貢生。最後,應該燃放鞭炮來標誌崇拜儀式的結束。

現在城市裏,悼念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主要是遺體告別和追悼會。前來吊唁的人們穿著便衣,戴著白花和黑紗。他們在哀怨哀痛的聲音中向遺體鞠躬,然後圍著遺體向它致敬。喪主可以對死者的主要親屬說壹些簡短的安慰的話,如“請保重”、“希望妳節哀”、“保重身體”,以此安慰喪主的家人,照顧好自己。

入學儀式

吊唁結束後,將為死者舉行葬禮儀式。

葬禮有“大收斂”和“小收斂”。連笑意味著給死者穿衣服。據史料記載,連笑死後的第二天早上就在臥室門口。當時先把小衣服陳列在房間裏,然後鋪好床,再舉行著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摘下頭上的飾物,把頭發紮在頭上。男人要秀胳膊,大家都要不停的哭,以示悲痛。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給死者穿衣服,先在床上鋪上墊子,再鋪上。它們的質地取決於死者的身份。不考慮軍銜,死者要穿19件新衣。穿好衣服後,親戚們用被子把屍體包好,用壹條扭纏好的帶子紮緊。之後在身上套壹個布袋(叫“毛”,分兩部分),再用被子蓋在身上。

在民間習俗中,葬禮上禁止用緞做衣服和被子,因為“緞”諧音“破”,怕因這個原因被斷子絕孫害死。人們壹般用絲綢,“絲綢”的諧音是“厚”,可以保佑後代子孫多。喪服也忌諱用毛皮制成。獸皮雖然稀有珍貴,對死人沒好處,但對活人還是可以有用的。還有壹種說法是,如果被子是用獸皮做的,死者來世會投胎為獸。另壹種說法是考慮“全屍”,說是怕人的屍體和動物的獸皮混在壹起,無法區分。喪服不能用帶“洋”字的布。喪服是給死者穿的。有“洋”字的布會讓喪服有“陽”的意思,對陰間的死者不利。

穿上喪服後,有的地方會舉行開光、抿眼等活動。給死者穿好衣服後,“拿壹碗溫和的水,用壹塊新棉花蘸這種水,擦洗死者的眼睛。這叫開光,也是孝子自己做的。據說死人不開燈,下輩子就瞎了。在泉州壹帶,雞犬之類的動物,丟了家都要拴起來。因為人們認為貓或者其他動物靠近屍體會欺騙屍體。身體會跳起來,抱住活人或其他東西。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無非是利用這個禁忌,提醒孝順的人要盡早小心守護好屍體和棺材,不要對死者掉以輕心。,

“大棺”是指接屍人的棺材,漢族人俗稱“大圭棺”。這意味著逝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後壹次告別,因此舉行盛大的葬禮儀式非常隆重。

屍棺以松柏為材,禁用柳。松柏象征長壽。柳樹不結果子,或者被認為會導致滅絕。在壹些地方,雪松被用來和壹些杉木壹起做棺材。據說完全由雪松制成的棺材會被閃電擊中。壽木做完之後,放在那裏就不能動了。俗話說,我隨便動都不好。棺材的外面通常被塗成紅色,並用金色書寫。還有花鳥畫。

大聚會的時間是在小聚會的第二天,也就是死後的第三天,為了等他活著回來。按照民間習俗,棺材底部要鋪壹層谷草,再鋪壹層黃紙,表示逝者的靈魂可以高高升天。七星板是為了長壽。七星板上有壹張繡有黃絲的棉褥,俗稱鋪金。床墊上有海上生銹的牙齒、八仙渡海等圖案,寓意逝者靈魂成仙。清末流行於北京殯儀館的密宗經被、如意壽針等都寄托了這壹寓意。

主人“棺材收屍”的時候,是展示和表達子女孝心的最佳時機,是親人孝心正式化的最佳場合。所以,家屬只好捶胸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我們應該在裏面放壹些陪葬品。民間講究的是讓逝者左手拿金,右手拿銀。大多是讓死者左手拿壹個壹兩重的小金元寶;右手拿壹個小銀錠或銀#;窮人只好放壹些銅錢,或者當時社會上常用的硬幣,比如大銅錢,小鋼板。在最壞的情況下,把手帕放在死人的手裏。所以歷代墓葬都有被盜掘的。尤其是皇帝的陵墓,陪葬品多為稀世珍寶,吸引了無數垂涎的人。

為了保證死者能留下壹具完整的屍體,據說死前從屍體上掉下來的東西都要埋在棺材裏。比如老了牙齒掉了,洗澡的時候指甲被剪了。這時,家屬必須把它們放進棺材裏。還有,以前有些太監因為“幹凈”就把生殖器割掉,所以這時候也要放在棺材裏,說是“來世脫去全身”。

屍體和祭品擺放到位後,要釘上棺蓋,民間稱之為“鎮釘”。鎮釘壹般用七釘,俗稱“童釘”,據說能讓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葬禮後,雨水打在棺材上。否則,我認為後代將遭受貧困。葬禮前後,靈柩停在靈堂,直到葬禮結束。

悼念儀式

在所有這些喪葬習俗中,哀悼者必須穿喪服。

葬禮上晚輩給長輩穿孝服主要是為了表示孝順和哀悼。這本來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被人們引申為對死者的“免罪”。每個家庭成員根據與死者的血緣關系和當時社會認可的形式穿戴孝服和戴孝,稱之為“順從和服從”。

兩千年來,漢民族的孝道雖有傳承,也有變化,但仍保持著原有的定制,基本分為五等,即剁、齊、大、小、麻。

第壹類叫“斬”,是五服中最重要的。“雲”是指喪服時穿在胸前的外衣,下壹件稱為襯裙。剁下來的上衣,上下都是用最粗的原麻做的,左右衣服縫在側下和下,露出破損的部分,以示沒有裝飾,所以叫剁下來。“雲”的解釋是不縫。諸君為帝,臣為王,男未婚女為父母,媳婦為公婆,生育孫輩為爺爺奶奶,妻子為丈夫。

第二件孝服叫“雲起”,是用粗布做的。從此,制度以下的喪服,割到哪裏就可以修剪;下擺邊緣碰到邊緣了。孫子孫女給爺爺奶奶穿孝服;重子和女兒為曾祖父和曾祖母穿喪服;為曾祖父和曾祖母穿喪服遵循“雲起”的禮儀。孫子孝把紅色的棉球釘在帽子上,壹個給大孫子,兩個給二孫子;其余類推。孫媳婦帶包頭三花,插小紅祝福。未婚未梳頭的孫女,頭上系著壹條長長的孝心帶,綁在腦後,頭的其余部分垂在背上,頭上有壹點紅色的祝福。孫子們的孝服肩上釘著壹塊紅布,有的被剪成蝙蝠,有的被剪成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