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上海居然隱藏有堅固要塞:鋼渣回填作地基,坑道中滑出雙聯巨炮

上海居然隱藏有堅固要塞:鋼渣回填作地基,坑道中滑出雙聯巨炮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上海吳淞口西岸,毗鄰著名的國際郵輪碼頭,有壹處美麗的灘塗濕地森林公園,公園背山面水,東頻長江、黃浦江,西依炮臺山,西南角就是著名的吳淞口。早在明清時代就借此地形建造了水師炮臺,該炮臺壹直是後世長江江防和東海海防的重要戰略支點,在多次抵抗外辱的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在,該地已經漸漸去軍事化,成為了上海這座鋼筋混凝土叢林中罕有的自然生態園林,是市民遊人消暑降溫的好去處。炮臺灣公園東側沿江區域有壹個寬闊的軍事文化廣場,其中安放著不少銹跡斑斑的古炮,以再現吳淞要塞風貌。 圖片:上海吳淞要塞曾經裝備的66式雙聯裝130毫米岸炮。 而在廣場兩側的林間,卻有兩座體型碩大的現代化炮塔型火炮,如威武的哼哈二將屹立吳淞口,高高聳起的雙聯裝火炮直指遠處繁忙的長江航道,這就是曾經長期隱匿在海防要塞之中,鮮為人知的國產66式雙聯裝130毫米岸炮系統。 師從蘇聯,海防堅石 說到海軍海岸炮兵,大家或許會想到金門炮戰、朝鮮延平島炮戰、或者是諾曼底海灘上德軍工事中的88毫米大炮。其實海岸炮兵是海軍最古老的兵種之壹,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在西方興起,由於近代絕大多數對華侵略戰爭都始於海上,所以清 *** 也在鴉片戰爭前後在沿海海岸廣泛修建了專門防禦工事,並配置了向海洋方向射擊的各類火炮。再其後,無論是清 *** 水師,還是抗日戰爭前的中國軍隊,包括解放後的人民海軍,都將海岸炮兵作為沿海防衛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強和鞏固。 圖片:古老的岸炮沒有能夠擋住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 1953年6月4日,我國 *** 與蘇聯 *** 簽訂了海軍裝備三年訂貨協定,史稱「 ” *** 協定”,這其中就包括了22個海岸炮兵連的裝備。1955年4月,蘇聯向中國正式移交旅順基地及相應武器裝備時,也有償提供了要塞區防衛的180毫米岸炮4門、130毫米岸炮42門(含安裝在裝甲鐵道炮車上的14門)、100毫米岸炮8門。這些大炮中,最引人註目的還是4座龐大的蘇制МУ-1型180毫米裝甲炮塔式旋轉岸炮,這些巨人現在仍然屹立在旅順口的南子彈庫景區。 圖片:180毫米岸炮集中的旅順口的南子彈庫。 同時,海軍還不斷加強岸炮國產化的近程。雖然之前已經接收了蘇制МУ-1型180毫米裝甲炮塔式岸炮實物,但由於該炮口徑特殊、系統復雜、造價昂貴、逆向工程費時費力,所以並未將其作為仿制參考對象。相對而言比較適合作為岸炮的是同時期接收的蘇制СМ-4-1型130毫米牽引岸炮,該炮體現了二戰後蘇軍放棄炮塔式岸炮體系,著力發展機動靈活的牽引岸炮的作戰思想。 圖片:我軍曾經裝備的СМ-4-1型130毫米岸炮。 但是1950年代我國已經在同類型蘇制М-46型130毫米牽引加農炮基礎上仿制成功了59式130毫米加農炮,並改進研制了性能大幅提高的59-1型130毫米加農炮,作為我軍很長壹段時間軍屬牽引式野戰壓制火炮的核心。因此這種性能良好的加農炮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沿海駐島、要塞部隊服役,作為對海防禦岸炮使用。 圖片:100毫米岸炮系統。 1958年金門炮戰中海岸炮發揮了重大作用。1960年代初,為進壹步加強沿海海防,經中央批準,海軍決定研制新型岸炮系統,作為沿海要塞防禦的支柱。此時,我國已經完成了蘇制СМ-2-1型雙聯裝130毫米艦炮相應技術資料和圖紙的翻譯復制工作,經對比調研,最終決定在該型艦炮基礎上縮減機構改進研制國產新型岸炮系統。 圖片:我軍曾經裝備的蘇制МУ-1型180毫米裝甲炮塔式岸炮。 СМ-2-1型雙聯裝130毫米艦炮是蘇聯戰後研制的第壹批中口徑艦載火炮裝置,是壹種半自動雙管甲板炮塔式火炮,與同系列的СМ-5-1型100毫米艦炮外形相似。火炮研制開始於1943年,在總設計師Е·Г·魯佳克的領導下,蘇聯設計人員參考了德國海軍105毫米、128毫米雙管高平兩用炮的設計,兩門130毫米火炮安裝在同壹個搖架上進行俯仰,而不像更大口徑火炮那樣多聯裝炮管需要單獨俯仰垂直瞄準。 炮尾采用了帶半自動裝彈機的水平楔形炮閂,炮管比上壹代Б-13型130毫米艦炮(曾安裝在我國四大金剛驅逐艦上)長了15%,采用分裝式藥筒裝填,射程有所提高。另外,該炮還配備有СПН-42-50型穩定瞄準鏡、「 ”錨”-M2型火控雷達和「 ”球”-56射擊指揮儀。СМ-2-1艦炮1957年正式列裝蘇聯海軍,作為主炮裝備在科特林級等新型驅逐艦上,因此提供給中國時還是壹種非常新的武器系統。 圖片:蘇制CM-2-1型130毫米艦炮。 СМ-2-1型艦炮全炮重58.6噸,采用雙聯裝130毫米/58倍口徑火炮,有效射程27.7公裏,有效射高21000米,射速26~30發/分,艦內彈倉備彈400發,炮彈初速950米/秒,炮彈質量33千克(內含爆炸物質重量2.49千克),垂直射界-7°~+82°,方向射界360°(視具體裝艦情況),瞄準速度18°/秒(垂直/方向)。 總的來說,該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打擊效果,但由於當時蘇聯更加註重火炮精度和威力,射速方面與已經走上速射炮發展道路的西方同類火炮還有差距,雷達電子系統也因蘇聯自身薄弱的技術基礎,只相當於二戰中期英美同類產品水平。 圖片:66式岸炮系統借鑒了蘇制CM-2-1型艦炮的大量技術。 國產岸炮系統在研制過程中,針對岸炮和坑道陣地特點,取消了СМ-2-1艦炮裝甲殼體前部的火控雷達,僅保留光學瞄準裝置和測距儀器,同時對炮塔裝甲殼體進行了修形,並研制了軌道炮車、隨動機構、輸彈設備、雷達指揮儀、陣地防護墻、坑道裝甲防護門等武器系統設備。 整個岸炮系統研制進度非常快,1966年7月火炮就在國家靶場完成了定型試驗,被正式命名為1966年式雙聯裝130毫米岸炮,簡稱66式雙130岸炮,並榮獲了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在66式岸炮的基礎上,我國技術人員又由陸回海,設計研制了1976年式雙聯裝130毫米艦炮,成功安裝在051型導彈驅逐艦作為配套主炮。 圖片:吳淞要塞的66式岸炮系統隱藏在坑道中。 公園遺珍,鎮海猛將 66式艦炮第壹次公開露面是某年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報到,從畫面中可以看到,該炮平時部署在坑道工事中,下方裝有大型滑軌,滑到發射陣地後即可進行全向射擊。同時,由於采用和艦炮類似的半自動裝彈系統,和手動裝彈的陸用榴彈炮和加農炮相比具有較大的射速優勢,雙聯裝布局的火力連續性、火力輸出性也更強。而且使用專用的對艦穿甲彈,對艦艇的威脅遠遠大於那些大口徑榴彈炮,因此主要用於打擊大型水面艦艇,是抗登陸的利器。在新聞中,66式岸炮壹輪猛烈射擊,海面上壹艘靶艦就在瞬間被擊沈。 我軍武器裝備在退役後很多都會捐贈給地方公園、廣場等公***場所,充當國防教育的實物展品,繼續發揮余熱。炮臺灣濕地森林公園中的這兩門66式岸炮也來自於海軍部隊的饋贈。可以說,這是這種火炮的第壹次公開露面,在全國其他地方還沒有見過同型號岸炮。同時,66式岸炮目前並沒有完全退役,仍然在壹些海岸坑道中服役,配合岸艦導彈壹同成為防守海岸的銅墻鐵壁。 圖片:66式岸炮系統和海鷹2型岸艦導彈配合使用。 66式岸炮所在的軍事文化廣場位於炮臺灣公園的東北角,沿著林間觀光主路向北走,大概10分鐘左右可以看到右側壹座高臺突出於路面。走上高臺就能看到江邊的軍事文化廣場,順著中間的水簾臺階向下走去是壹個漂亮的人工水景,其間擺放著壹門門鑄鐵大炮,從其外形上很容易看出是壹些景觀用的現代仿品。在廣場兩側的林間,軍綠色的66式岸炮炮塔異常醒目,走近之後才能夠感覺到炮塔型岸炮的巨大,與筆者曾經接觸到的100毫米、76毫米艦炮相比似乎整整大了好幾圈,即使是她的姐妹炮——051型導彈驅逐艦上的76式130毫米艦炮感覺都沒有66式大。另外不同於76式艦炮圓滑的炮塔側面過渡,66式岸炮的炮塔折角更加尖銳,顯示出壹種雄壯美。 圖片:66式岸炮的炮塔更加硬朗。 走近細看,可以發現巨大的炮塔被安放在堅固的鋼制底座上,由中心的圓柱狀隨動機構支撐。炮塔正面防護非常全面,包括隨動機構都被厚重的裝甲所保護,兩門130毫米炮管從炮塔中央升出,高昂的炮口用紅色五星炮罩密封。炮塔頂部兩側是射擊指揮儀、測距儀等光學儀器窗口,在玻璃觀察窗的上方還有可以關閉的裝甲蓋板。炮塔正面有兩個長方形艙蓋,是瞄準鏡位置。炮塔兩側都有進出炮塔的艙門,這些艙門高高在上,必須通過舷梯才能爬上。繞到炮塔後面,發現是半開放的結構,正中心有壹個巨大的鋼架結構和薄鋼板組成的遮蔽裝置。兩側也有懸梯和進出艙門。 順著懸梯爬上這些艙門,或者直接從炮塔後部半開放開口處可以直接進入炮塔,雖然巨大的並聯炮閂和相應的半自動裝填機構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但內部仍然顯得比較寬敞,兩側炮壁邊有鋼制地板可以站立。在炮塔的前部可以看到多個控制戰位,兩側是眾多不知名的儀器,還有壹些彈藥架安放在腳下。爬上位於炮塔左側頂部的指揮位置,前方就是壹個巨大的可以打開的觀察窗,向外望向遼闊的長江江面。 圖片:66式岸炮後部呈開放式結構,這是壹種人工操作火炮。 吳淞要塞,烽火百年 66式岸炮所在的吳淞炮臺,歷來是我國江浙滬地區重要的海防要塞,也是扼守長江口的重要門戶,壹旦攻破侵略者可逆江而上深入中原腹地。看著廣場中心的那些炮臺上的新老火炮,似乎聽到江風中的陣陣鼓點。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雖然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但吳淞作為長江門戶,長期處於激烈的爭奪中。從清順治八年(1651年)至十二年(1655年),明將張名振、張煌言的艦隊曾4次進攻吳淞,3次攻入長江。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率大軍進入長江,直逼南京,清朝 *** 受到極大震動。順治十七年(1660年),江南總督郎廷佐奉命在黃埔江西岸吳淞楊家嘴口修築炮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又在楊家嘴對岸修築炮臺,兩座炮臺夾江對峙,東岸的炮臺稱東炮臺,西岸的老炮臺改稱西炮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進入第三年,五月初八淩晨,英國侵略者向吳淞炮臺大舉進攻,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在此與英軍展開殊死搏鬥。西炮臺是吳淞口的主陣地,擁有175門大炮,東炮臺只有20余門大炮,屬輔助陣地。由於兩江總督牛鑒臨戰逃竄,致陳化成陷入孤軍作戰,使西炮臺陷入敵手。吳淞由此失守,長江門戶洞開,侵略軍長驅直入,迫使清 *** 在南京簽訂不平等條約。 圖片: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吳淞炮臺圖) 鴉片戰爭後,吳淞口的海防形勢發生變化,防禦設施集中在黃浦江西岸。東炮臺未再修復,西炮臺則屢加改建。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軍艦悍然封鎖上海港口,攔截漕運民船,炮轟巡邏艦艇。中法戰爭結束後,清 *** 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吳淞南石塘北端增設北炮臺,與西炮臺互為犄角,光緒十五年(1889年)又在月浦長江岸邊建獅子林炮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當時的自強軍營務處總辦沈敦和以西炮臺有礙吳淞街鎮市場發展為由,指揮士兵炸毀了西炮臺,遭到輿論普遍譴責,言路禦史紛紛奏本彈劾,沈敦和遂被撤職發配邊疆,而西炮臺終成壹片廢墟。西炮臺被毀後,清 *** 責令兩江總督劉坤壹「 ”迅籌規復,以振南洋要口”。劉坤壹委托盛軍統領班廣盛在吳淞南石塘南端新築壹座炮臺,稱為南炮臺,設6寸和2.2寸快炮各4門,4.7寸克虜伯後膛炮2門,與北炮臺首尾銜接,長750米,上述炮臺總稱吳淞炮臺。 圖片:抗戰中被日軍占領的吳淞炮臺。 清末和民國初年吳淞炮臺由駐滬軍隊重兵築防。民國二十壹年(1932年)「 ”壹·二八”淞滬抗戰中,十九路軍將士在炮臺奮勇戰鬥,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日軍登陸後炸毀南北兩炮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八·壹三”淞滬抗戰時,中日兩軍又圍繞僅剩的獅子林炮臺展開爭奪,戰前炮臺有炮14門,日軍登陸後拖走了幸存下來的4門鋼炮、2門野炮。抗日戰爭勝利後, *** 部隊再次在吳淞要塞派兵駐守,並設關卡檢查過往船只,以攔阻我 *** 南下進軍的步伐。讓 *** 反動派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我地下工作者的努力,吳淞關卡反而成為了上海通向解放區的地下交通線,為解放大上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圖片:這是吳淞口外的雞骨礁要塞,同樣裝備有66式岸炮。 解放後,我軍在吳淞地區重建海岸炮兵部隊。根據1990年代出版的《上海軍事誌》記載,為加強海岸防禦,保衛上海安全,1950年12月6日根據華東軍區海軍命令,將吳淞獨立水警區所屬炮兵團等部隊編入駐滬海軍炮兵部隊,歸華東軍區海軍吳淞要塞區建制領導。從軍事文化廣場往後望去,是壹片高聳的密林山丘,隱隱還有雷達天線的身影在密林中顯現,這就是著名的炮臺山。這片江邊山林能在上海這種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形上形成本身就是壹件很奇特的事情。其實這不是普通的土山,而是60年代初期因為戰備需要,用鋼渣回填形成的山體,加上沿江也構築了大片鋼渣地面,形成完整的海岸炮兵鑄壘陣地。 圖片:現在的公園仍然處於當年鋼渣回填的鑄壘陣地上。 這些已經看不見的堅固防線現在正在遊人們的腳下,新世紀後此地改成了生態公園,建設者們利用原有的長江灘塗濕地,秉持「 ”環境更新、生態恢復、文化重建”理念,在這些鋼渣堆上建設起來了濕地森林公園,海軍炮兵部隊也慷慨地將2門66式岸炮搬出坑道,固定在廣場上供遊人觀賞。 這種人與自然、國防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發展的新模式,使炮塔灣濕地森林公園榮獲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站在巨大的岸炮之下,看著不遠處的點點白帆,聽著耳邊滾滾東逝的長江水,笑談古往今來多少戰事,讓人更加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圖片:當年在吳淞炮臺上奮戰的中國的軍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