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泰州簡介
它發展於春秋時期,長期歸吳國管轄。漢代設立海陵郡。和揚州分分合合幾次。1988年改為省轄地級市,下轄靖江、泰興、姜堰、興化和海陵、高港區,總面積5793平方公裏,總人口503萬。
境內地勢平坦,總體呈現由南向北中間高兩頭低的局面。沿江地勢略低,西北低,河網密布,被稱為“何麗霞水鄉”。自古以來就以農業豐饒、鹽業發達而聞名。西漢吳王劉英曾在此設立“海陵倉”。南唐和宋朝都在這裏設置了海陵監獄。明代設立運鹽師,管理淮南鹽業的生產和運輸。自淮南鹽業衰落後,臺州經濟也隨之衰落。傳統手工業發達,尤其以銀器為地方特色產業。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紡織、機械、化工、電子、食品等工業得到發展,其生產的空調、電機泵、發電機組、尼龍窗簾布、機制紙和紡織品享有很高的市場聲譽。工藝美術以地毯、刺繡和絹花聞名。80年代後,臺州家電行業發展迅速,春蘭牌空調壹度引領中國空調行業10年。
臺州名勝古跡眾多,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杜江戰役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新四軍黃橋戰役暨東進談判舊址紀念館、楊根思烈士陵園、江浙泰興獨立團紀念館等。有泰興古銀杏群落森林公園、琴湖國家濕地公園、興化多天千島濕地奇觀、興化水上森林、鳳凰河國家水利風景區、河衡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區等自然風光,有泰州學術研究院、興化造船廠、鄭興華板橋故居紀念館、梅蘭芳故居紀念館、青雲寺、曲江樓、方上寺琴湖明日公園(又名喬媛)、嶽武穆等。
臺州-自然地理
泰州陸雲泰州位於江蘇中部,長江北岸。位於北緯32° 01′57″~東經119° 38′24″~ 120° 32′20″。
泰州南臨長江,北接鹽城,東臨南通,西接揚州。它是江蘇中部何麗霞地區五條入河入海水道的交匯點,是沿海、長江和內河的“T”型交匯處。泰州高港是長江重要港口。
整個城市呈南北長條形,南北長,東西窄。南北最大直線距離約124公裏,東西最窄處約19公裏,最寬處僅55公裏。全市總面積5793平方公裏,其中市區428平方公裏。總面積中,陸地面積占82.74%,水域面積占17.26%。
除了靖江有壹個獨立的山丘外,其余城市都是江淮兩大水系的沖積平原。地勢中間高,兩頭低。南方沿江真高壹般為2 ~ 5米,中部高沙區真高壹般為5 ~ 7米,北方何麗霞地區真高為1.5 ~ 5米。
靖江孤山,臺州市區早晨唯壹的獨立山頭,位於靖江市區以北五六公裏的孤山鎮,海拔55.6米,周長1.5公裏,面積5萬平方米。它是浙江天目山向東北延伸的殘存礦脈之壹。中國四大孤山中,鄱陽湖沿岸的大小孤山以美著稱,廣東肇慶山以美著稱,杭州西湖山以韻著稱。荊江山是名副其實的“孤山”——長江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之下,是蘇北平原唯壹的山,所以相當有名。
臺州河網密布,縱橫交錯。北部地區地勢低窪,向心水網,從四周向下部集中。這裏湖泊眾多,水網密布,是古代射陽湖的遺跡。
江淮分水嶺從中部由西向東貫穿全市。境內河流大致以楊桐公路為界,北有淮河水系,南有長江水系。人們習慣把屬於長江水系的老楊桐運河及其相連的河流稱為“上河”,而把屬於淮河水系的新楊桐運河及其相連的河流稱為“下河”。從揚州到淮安的運河叫李和,李和和夏河之間的地區叫麗霞。高水位時,上遊水位比下遊水位高出約1.2m,平均水位差為0.9m..然而,李和河和夏河之間的水位差異很大。興化是何麗霞地區地勢最低的地方,俗稱“鍋底窪地”。
從泰州引江而來的泰州市,地處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征。這裏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具有無霜期長、熱量足、降水豐富、雨熱並舉的特點。臺州最高氣溫在7月,最低在65438+10月。冬夏兩季南北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在14.4℃-15.1℃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037.7mm,雨天數113。但由於季風的影響,降水變率較大。
臺州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春夏為東南風,秋季為東北風,冬季為偏北風。臺州壹般從165438開始3月底4月初入春,6月初中旬入夏,9月中旬入秋,10月中旬入冬。壹般來說,冬季4個多月,夏季3個多月,春秋兩季2個多月。總的來說,本市四季氣候特征明顯。
春天,這個城市的天氣多變。春天冷暖氣團相互競爭,旋前旋後,所以天氣乍冷乍暖,晴多雨少。俗話說:“春天,孩子的臉壹天變三次”。春雨對小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的綠化和生長,以及春播作物的適時播種和發芽。
頭發極為有益,真是“春雨貴如油。”
初夏,來自太平洋的暖濕空氣會帶來壹段高溫多雨的天氣。這個城市夏季最典型的兩種天氣是梅雨和夏旱。正常年份初夏(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上旬),常出現陰雨連綿天氣。這是因為冷暖氣團在江淮地區勢均力敵,形成了壹個準靜態的鋒停天氣系統。此時江南的李子成熟,故稱梅雨(又稱“黃梅雨”、“微雨”)。古詩詞“黃梅時節雨紛紛,草塘處處蛙”就是雨季的寫照。梅雨天氣通常持續23天左右。梅雨有利於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的生長發育。但由於夏季風強弱不同,雨季有早有晚,持續時間有長有短,降水也有多有少。常有“空黃梅”或“幹黃梅”、“澇黃梅”、“晚黃梅”等異常現象。異常的梅雨天氣最容易引發旱澇災害,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
臺州人民公園梅雨後的盛夏,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出現幹熱天氣,正值三伏天,人們稱之為“夏旱”。夏季幹旱天氣常發生幹旱,尤其是“三天不下雨,七天少旱”的高沙土地區。盛夏,水稻生長的高峰期,需水量很大。其他秋作物如玉米、大豆、花生等。開始開花結籽,棉花開始開花,紅薯根開始形成,這些都需要壹定的水分供應。
秋高氣爽,冬風漸南。冷空氣慢慢占據城市,氣壓逐漸上升,天氣晴朗。此時風力不大,有利於這個季節農作物的成熟和收獲。
此外,每年夏秋兩季,該市經常遭受臺風襲擊。當臺風出現時,會出現許多強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也會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的災難。
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易受寒潮影響。冷鋒過境時(即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城市普遍降溫,氣壓上升,有時還會出現大風、雨雪、霜凍等天氣現象。冷鋒過境後,天氣轉晴,形成“三天冷四天暖”的天氣變化過程。如果強冷空氣向南爆發(即冬季風的強烈作用),48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則為寒潮天氣。寒潮是本市冬季的主要氣象災害。寒潮入侵時會造成劇烈降溫,有時會出現大風、大雪、凍害等惡劣天氣,對農業生產、水陸交通、市政建設和人民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臺州城市-歷史沿革
過江陰大橋就到了泰州,壹座有著21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稱海陽、海陵。秦州古稱海陽,東晉時設海陵郡,與金陵(南京)、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齊名。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之稱,泰州建於南唐,意為“太平盛世”。據馬陵《南唐書》記載,南唐開國之初,是“提供壹億公款,不知限額,所愛,以海陵為泰州”。那就是因為泰州向國家繳納了大量的鹽稅,又是蘇北重要的陸、水、陸、咽喉。公元937年,海陵由縣升為州,取國家富強、安全之意,故命名為泰州,這就是泰州名稱的由來。這裏河海交匯,氣勢磅礴,唐代詩人王維對此驚嘆不已:“浮於淮上,天起萬頃波,潮起噴於幹坤,河在江中。”
周朝叫海陽,屬於吳國。
西漢建海陵郡,屬臨淮。海陵縣初凝時間歷史不詳。《漢書·地理誌》記載:元壽六年(前117)設臨淮郡,轄29郡,其中海陵郡。海陵縣因其由來而得名,《大壹統清史誌》(卷六十七)說:“因其地近海,故稱海陵。”漢代海陵郡的位置不詳。唐以後,縣設在泰州市市區(海陵區)。
海陵縣改名為辛莽汀澗,隸屬於胡愛萍縣。
東漢時,海陵郡屬廣陵郡。
三國間,江淮為魏武戰場,海陵郡廢。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海陵郡,屬廣陵郡。
泰州望海樓在東晉,海陵郡屬廣陵郡。
劉崧海陵縣屬於廣靈縣。
海陵縣南七隸屬廣靈縣。
南梁、海陵縣改為海陵縣。海陵縣設立於東晉藝兮七年(411),下轄建陵、臨江、如臯、寧海、葡萄五縣。縣城的位置不詳。
劉宋明宇泰元年(472年),臨澤縣納入管轄。永明元年(483年)和第五年,先後增設吉昌、海安兩縣。
南梁時期,海陵縣劃歸海陵縣,下轄海陵、建陵、寧海、如臯、臨江、葡萄、臨澤七縣。海陵縣屬於南兗州。
北齊、南兗州改稱東廣州,海陵郡屬東廣州,仍轄海陵等7郡。
五年(573年)建立陳楠和宣帝,東廣州改名為南兗州。海陵郡屬南兗州,至今仍轄海陵等七郡。
北周時,南兗州改稱吳州,海陵郡屬吳州,轄海陵、建陵、如臯、寧海、臨澤五郡。葡萄縣、臨江縣合並為寧海縣。
隋朝,文帝開皇三年(583),海陵郡廢。建陵縣並入海陵縣,如臯縣並入寧海縣,臨澤縣並入高郵縣。不久,海陵縣被劃為江浦縣。海陵縣屬吳州。開帝九年,吳州改名揚州,海陵郡屬揚州。楊迪大業初年,揚州改江都縣,海陵縣屬江都縣。江浦縣並入海陵縣。
唐代泰州老城海陵區,漢高祖武德三年改稱武陵縣,縣內設武州。武德七年,武州廢,改稱海陵郡,屬漢州。武德九年,漢州改名揚州,海陵郡屬揚州。寧海縣並入海陵縣。乾隆二年,海陵縣東設海安縣。唐玄宗十年,海安縣並入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政權將海陵縣劃歸江都府。漢高祖武義二年,在海陵北部招遠場設興化郡。瑞中期,海陵縣設海陵機構。
南唐,盛元元年設臺州。泰興縣設在海陵南部的五個鄉鎮。泰州下轄海陵、泰興、鹽城、興化。南唐元宗寶達十年(公元952年),在海陵縣如臯場設如臯縣,加泰州轄如臯縣。同年,在海陵縣東部設立靜海所。馬陵《南唐書》卷壹:“改元為元,...以揚州海陵郡為泰州。”王祥之《紀·余省帝》卷四十:“相傳為取通泰之意。”海陵縣是泰州府所在地。
在後周,泰州是永璉國,隸屬於揚州。它仍然管轄著包括海陵在內的五個縣。
北宋太祖五年,泰州由團練州降為軍州,隸屬淮南道。太宗到道道三年全國分為15路,泰州屬於淮南路。宗申熙寧五年,淮南路分為東西兩路,泰州屬淮南東路。太宗太平興國前,泰州仍轄海陵等五郡。太平興國二年鹽城改滁州後,泰州轄海陵、興化、泰興、如臯。
南宋時,泰州為軍州,隸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四年,興化縣改為成州,泰州下轄海陵、如臯、泰興。紹興五年,泰興縣改揚州,興化縣廢為鎮,隸屬海陵縣,泰州轄兩縣。紹興十年,泰興縣改臺州,臺州學院壹度遷至泰興沙。紹興十二年,泰興郡再次劃歸揚州。紹興十九年復興化郡,仍屬臺州。孝宗幹道第二年,興化縣改高郵軍,不久屬泰州。惜春四年,興化縣再次改為高郵軍,泰州僅轄海陵、如臯兩縣。
元代泰州道自祖至元十四年設,屬淮東路,至元十九年屬江淮省。至元二十壹年,泰州路改泰州,屬揚州路。泰州轄海陵、如臯兩縣。
明朝洪武初年,海陵郡入泰州。泰州屬揚州府,轄如臯縣。
清代泰州屬揚州府,轄如臯縣。世宗雍正三年,如臯縣改為通州。從此泰州不再管縣,成了散州。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在臺州東北設立東臺縣。
古老的房子記錄著遙遠的過去。
民國元年(公元1911),南京臨時政府廢州,泰州更名為泰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江蘇省分為五路,泰縣屬淮陽路。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道飛縣屬江蘇省。民國二十壹年(1932),江蘇省劃分為15行政區,泰縣屬泰縣行政區,轄泰縣、泰興、靖江、東臺。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江蘇省劃分為九個行政監察區,泰縣屬江都行政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江蘇省劃分為10個行政監察區,泰縣為第五行政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0年6月,新四軍東進抗日,在泰縣東部建立民主政權,隸屬通儒景泰臨時行政委員會。委員會撤銷後,先後隸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蘇中行政委員會第三行政區、蘇皖邊區第壹行政區、華中行政公署第壹行政區,直至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泰縣全境解放。
民國30年(公元1941年)34年2月至8月,日軍侵占泰縣,成立偽政府,先後隸屬蘇北偽滿營和蘇北綏靖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65438年10月22日設立泰州市,屬華中行署第壹行政區。5月,華中行政公署第壹行政區更名為蘇北泰州行政區,轄泰州市及泰興、靖江、泰縣、海安、如臯、東臺、臺北7縣。
泰州古巷1950 65438+10月,泰州行政區與蘇北揚州行政區合並為蘇北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設在泰州,轄泰州、揚州、泰縣、泰興、靖江、江都、高郵、寶應、興化、六合、儀征2市9縣。其原轄的如臯、海安兩縣屬南通行政區,東臺、臺北兩縣屬鹽城行政區。泰州行政區屬於蘇北行政區。揚州市直屬蘇北行政區後,泰州行政區轄1市9縣。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與泰縣合並稱泰縣,縣政府設在泰州,屬泰州行政區。65438年10月7日,泰州分而治之,恢復建制,仍屬泰州行政區。1953 1月,臺州行政區被撤銷。泰州市隸屬揚州行政區。
6月,1954,11,泰州改為省轄市,由揚州機構監管。
1958年7月,泰州市改為直轄市,隸屬揚州區。
1959 65438+10月9日,泰州市與泰縣再次合並,稱泰州縣,縣政府設在泰州,屬揚州地區。
1962年5月24日,撤銷泰州縣,恢復泰州市建制,泰州市政府駐泰州,仍屬揚州地區。1971年5月,揚州區更名為揚州區,泰州為地級市。
1983-65438+10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泰州歸揚州市管轄。
1996 8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揚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楊泰分離”:將縣級泰州市從揚州市劃出,組成地級泰州市,轄海陵區、靖江市、泰興市、姜堰市、興化市。
65438年至0997年,海陵區、姜堰市、泰興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組建高港區。
由此,臺州下轄四市兩區和臺州經濟開發區。
臺州-人口與民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臺州市實際戶籍人口為4785759人。
普查登記的常住人口中,本地居民4742737人,其中農業戶口3569774人,農業戶口1172963人,農業與非農業人口比例為3:1。全市總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403310,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人口為2382449人,占總人口的49.78%。
每10萬人中各種教育程度的人數為:大專學歷2379人,高中學歷12081人,初中學歷36469人,小學學歷34849人。在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群中,大學學歷占2.51%,高中學歷占12.75%,初中學歷占38.50%,小學學歷占36.79%。
臺州總人口由38個民族組成,漢族人口4779742人,占總人口的99.87%。少數民族6017人,占0.13%。人口在2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8個,土家族1425,苗族1291,壯族570,回族554,布依族374,侗族370,滿族267,彜族222。
臺州市-經濟概況
臺州是壹座迅速崛起的新興工貿城市。1996臺州建市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5.2億元,財政收入86.4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4元。年末各項存款余額76,543.8+0.209億元。
臺州農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水產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優質棉花、瘦肉型豬、淡水產品、優質銀杏和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興化市被國家環保局認定為國家生態示範區,姜堰被江蘇省認定為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市),姜堰河橫村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強”稱號。
魚米之鄉臺州擁有耕地32.6萬公頃,水域灘塗165438+3000公頃,是國家重點糧棉菜水產品生產基地。以無公害大米為主的和恒綠色食品基地,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定為“世界500強”,而“巨佛指”銀杏是昆明世博會指定的中國唯壹無公害銀杏,因其劍魚、鰣魚、鰱魚而被譽為“長江三鮮”。5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臺州農業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歷史性跨越。
泰州工業經濟在江蘇省處於中上遊水平。各類工業企業34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83家,是以機電、化工、紡織、食品、輕工、醫藥、建材為主體的支柱產業。
春蘭集團曾經占據臺州經濟半壁江山。
全市近100個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56個產品位居全國前3,17個產品成為“單項冠軍”,春蘭集團、楊紫茳醫藥集團、靈光集團、鐘丹集團、大星鋼簾線、新世紀造船等壹批企業年銷售額突破6543.8+0億元。
工業經濟是臺州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擁有輕工、紡織、冶金、食品、建材等傳統產業,醫藥、機電、船舶、化工等四大優勢產業,戴南不銹鋼、靖江微電機、泰興減速機、姜堰五金等十大特色產業集群,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產業等新興產業。培育了春蘭集團、楊紫茳醫藥集團、新世紀造船等銷售收入超6543.8+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靈光集團、美蘭集團、林海集團、大星鋼簾線公司等壹批大型企業團隊。中成藥、VC、鋼簾線、汽車零部件、離子膜燒堿產量全國領先,空調、冰箱、微電機、船舶成為全國重要生產基地。以醫藥高新產業園為核心,打造國家火炬計劃醫藥產業基地、國家科技出口創新基地、國家生物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力打造“中國第壹醫藥城”。
春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50大企業集團之壹,楊紫茳醫藥集團總規模和效益指標自1996以來連續7年位居省內同行第壹。
臺州工業基礎雄厚,工業規模大是臺州經濟的顯著特點。以春蘭集團、楊紫茳醫藥集團為代表,全市大中型企業集團2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1萬余家,50余種產品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居全國首位。機電、制藥、化工、造船、新材料等五大產業集群快速崛起,進壹步增強了臺州企業的配套能力。春蘭集團的發展之路被中國經濟學家稱為“春蘭現象”、“春蘭模式”和“春蘭奇跡”,成為高科技支撐的多元化楊紫茳制藥集團。30年前只是壹個作坊式的小廠,如今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中成藥生產基地,綜合效益連續幾年在全國6000多家醫藥企業中排名前三。隨著春蘭和長江的發展,靈光集團、LG公司、美蘭集團、林海集團、大星集團和新世紀造船廠脫穎而出。到“十五”末,全市前30位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將超過6543.8億元。
泰州市泰州建築業發展迅速。目前擁有房屋建築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2家,壹級資質企業3家,二級資質企業59家,榮獲中國建築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在國內外建築市場獲得“神兵”、“鐵軍”等稱號。
臺州服務業發展迅速。全市各類市場360個,其中超億元市場25個。商業、餐飲等傳統產業持續增長,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市政服務等基礎產業快速發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社區服務、房地產等行業快速崛起。
臺州是壹座開發開放步伐加快的濱江城市。截至2004年9月,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臺州投資創業,設立外資企業65438多家,實際利用外資65438億美元。LG、雅馬哈、久保田、魏德曼、GMT、阿克蘇等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紛紛落戶臺州。進出口貿易增長強勁。全市自營進出口授權企業256家,出口市場已發展到137個國家和地區。對外經濟合作進壹步擴大。該市勞務輸出覆蓋亞、非、歐、美等34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與美國紐波特紐斯、殷誠縣拉特羅布、芬蘭科特卡等4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
泰州長江岸線近百公裏,其中-10米以上相對穩定的深水岸線60公裏,正在成為沿江開放開發的重要板塊。目前,沿江開發總體規劃已經完成。楊灣海螺、靈光重交通瀝青燃料油等重點產業項目落戶沿江,沿江高等級公路、泰州電廠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中石化(泰州)發展園區、中國精細化工(泰興)園區、江陰開發區靖江園區等重點園區發展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