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全文及翻譯
《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朝代清朝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
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
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
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
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致汙穢。
衣貴潔,不貴華。
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
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
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
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
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
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
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
後有急,借不難。
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汙詞。
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
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
茍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
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
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
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
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
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
倘掩飾,增壹辜。
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白話釋義: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壹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
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敬的聆聽。
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
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況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
平時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
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
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
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壹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
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
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
要註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
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壹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
勸導時態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必須柔和。
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壹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
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壹錯再錯,鑄成大錯。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藥,做子女的都要先嘗壹嘗。
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
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
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
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壹樣克盡孝心。
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
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壹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
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在吃飯的時候,在坐的時候。
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年幼的跟在後面。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
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裏去看看有什麽事。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
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
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壹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
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
長輩坐下以後,命令妳坐,這時妳才可以坐。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
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壹定要緩慢。
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壹樣恭敬。
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壹樣恭敬。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所謂“弟子”,不是壹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賈存仁加以改編,改名《弟子規》。此書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遠邪小、走正道,養成忠厚家風的必備讀物。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遊學近二十年。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
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禦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
史料記載:李毓秀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
李毓秀壹邊教書,壹邊開始寫“童蒙養正李氏家訓”,並將抄寫的書免費贈給前來學習的學生。壹天,他接到京城孝莊皇後發來的懿旨,才知道二哥走的時候告訴他要隨時做好為朝廷效命的囑托是實有所指。
懿旨內容僅能他壹人知道,不能向任何家人透漏。他只好告別父母,帶著妻子和兩個很小的兒子去山西赴命。
他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禦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