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怎麽種?
1.耕作技術輪作推薦:由於不推薦再次種植苜蓿,且對後茬作物增產效果明顯,苜蓿多采用與其他作物輪作,輪作周期為4-6年,北方較長,南方較短。選地:紫花苜蓿適應性廣,但適宜生長在地勢高燥、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層深厚、中性或微堿性的砂壤土和壤土中,不適宜種植在酸性、低窪、易積的田地。壹般要求地下水位在1m以下,輕鹽堿地可以種植。但當含鹽量超過0.3%時,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會受到嚴重影響。因其種子小,苗期生長慢,雜草抗性弱,應選擇雜草少的地塊。整地:整地的質量直接影響苜蓿的出苗率和整齊度。因為紫花苜蓿種子小,苗弱,苗期生長慢,所以要精心整地。要深耕細耙,上面播種,方便出苗。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播種前要澆上水,保證土壤墑情良好。在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 =應在整地後實施,以利於土壤保持。整地的最佳時間是夏季,便於蓄水保墑,消滅雜草。耕作深度應在20厘米以上,低窪鹽堿地應挖排水溝,以利於灌溉、洗鹽和排水。在南方丘陵地區配制酸性土壤時,應撒施適量石灰粉,當土壤pH值為5-6時,每畝施石灰20-40公斤,以調節PH值,利於出苗。紫花苜蓿品種的選擇主要依據以下標準:潛在產量(增產基因潛力,在適宜條件下能獲得的最高產量)、持久性(經過嚴冬或病害試驗後能保存多少比例的植株)、越冬能力、抗病性、飼草品質,國外品種通常在不同地區的高校和農業試驗站進行幾年到幾十年的試驗,參考壹個品種在不同氣候帶和年份的產量數據,有助於了解其潛在產量,獲得品種持久性數據。通常在北方寒冷地區,紫花苜蓿品種的越冬能力對耐久性影響較大,而南方地區紫花苜蓿品種的抗病性更為重要。苜蓿品種的秋眠系列是越冬性選擇的主要依據。結合品種上述特性的選擇,進行飼草品質的選擇。2.播種技術播種時間:紫花苜蓿的播種時間因地而異。它經常因當地的溫度、降雨量、作物輪作和耕作制度而變化。苜蓿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適宜溫度壹般為10-25℃。同時,土壤中要有足夠的水分,約為田間持水量的75-80%,要疏松,通風良好。播種有幾種方式:春播、夏播、秋播、冬播。夏播壹般在6-7月,此時環境適合播種後快速出苗。但此時雜草多,病蟲害多,經常有高溫灼傷,影響幼苗生長。在高寒地區,如果由於春旱等原因導致播種期推遲,至夏播種推遲,要抓緊時間在雨中搶種。秋播適宜於我國北方雙季稻區。此時各種環境條件最適宜,是苜蓿播種的最佳時間,壹般在9-65438+10月進行。北方寒冷地區要保證紫花苜蓿出苗後有60天以上的生產期才能安全越冬。鹽堿地播種最好在夏末秋初進行。此時經過雨季,土壤被大量雨水淋溶,含鹽量低。而且土壤水分多,溫度適宜。播種後出苗快,幼苗成活率高。播種方式:主要有條播、播種、穴播幾種。在田田,廣泛采用寬行打眼或穴打眼,打眼多用於人工放牧或割草。條播的行距壹般在30厘米左右,可以滿足紫花苜蓿生長期對通風透光的要求,也便於中耕除草和施肥灌溉,有助於提高產草量。中國大部分地區采用條播。在大規模栽培中,播種機壹般用於鉆孔。分散播種也是壹種常見而簡單的播種方式。多用於紫花苜蓿小塊地或坡地播種。作物間套種紫花苜蓿時也采用播種。壹般種子撒在地上後,耙平,蓋上土。在適宜的降雨條件下,出苗情況良好。但由於覆土深度不壹致、出苗不規律、無行距,中耕除草管理困難。所以壹般只用於粗放管理或者不適合鉆井的時候。除單播外,混播苜蓿還常與禾本科牧草混播。混播草地適合放牧,耐踐踏,也可以避免在純苜蓿地放牧牛羊時因吃苜蓿過多而引起的膨出。混播對土地有顯著的改良效果。紫花苜蓿可以與無芒雀麥、牛尾草或披堿草混合。行距和播種深度:適宜的行距有利於紫花苜蓿生長和條播時的田間管理。對於不同的目的,行距的寬度是不同的。收割牧草時,適宜的行距為15-30 cm。采種時,適宜的行距為45-60厘米。行距大於50 cm時,不利於苜蓿越冬,產草量降低。在水量大的地區,往往可以減小行距,而在幹旱地區,可以擴大行距。紫花苜蓿的播種深度壹般在12 cm左右。在幹旱地區,應進行深開溝和淺覆土,以保持相同的覆土深度。春秋兩季播種後,需要= =,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有利於發芽。但是水太多的時候就不應該= =。3.紫花苜蓿草地種植後的田間管理,施肥、除草、防蟲、排灌是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由於不同的環境條件和農業生產方法,田間管理的重要性因地而異。在壹年兩熟的地區,雜草基本上被清除,草被再次收割。鹽堿地種植苜蓿要註意排灌降低土壤鹽分,註意覆蓋防止鹽分上升,保證幼苗順利生長。在農作物壹年收獲壹次的寒冷氣候地區,防凍保苗很重要。苗期管理:紫花苜蓿播種後壹周左右出苗,但出苗後40天左右以根系生長為主,地上部分僅2-3 cm,生長緩慢,與雜草的競爭力較弱。因此,苗期的主要管理措施是除草。在寒冷地區,秋播還應註意培土和防凍,以確保幼苗安全越冬。雜草控制:播種前應清除土壤中的雜草及其種子,苗期可使用選擇性除草劑進行控制。由於苜蓿的遮蔭作用,割草後壹次清除雜草,可以有效提高產量和品質。中耕除草是紫花苜蓿田間管理的基本措施。目的是在紫花苜蓿生長期間,清除田間雜草,松土保墑,使其正常生長。雜草對苜蓿的危害有兩個嚴重時期:壹是苗期,特別是春播和夏播苜蓿;另壹種是夏季收割後,水熱同期雜草生長迅速,影響苜蓿生長。雜草可以通過中耕機或人工除草來清除。通常,使用尖耙、沿壟耙或垂直和水平的淺耙。達到除雜草、松土保墑的目的。每次割草後,應立即進行中耕除草。排灌:苜蓿是壹種根深蒂固的植物,根系發達。主根深度可達2.4米甚至10米,能吸收深層土壤水分。但在發育過程中,需水量比較大,生產1公斤幹物質需要800公斤水。因此,灌溉可以大幅度提高產草量(50-100%),使紫花苜蓿長期保持高產。冬前用凍水灌溉,有利於植物越冬。早春灌溉和每次刈割後灌溉對提高苜蓿產量也非常重要。紫花苜蓿不適合生長在低窪地區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如遇漬水,其根部會腐爛,大量人員死亡。因此,雨季積水時應及時進行排水。避免連續浸泡24小時。在低窪鹽堿地種植苜蓿時,應修建排灌渠道。鹽太多的時候,灌水洗去鹽分。夏天雨水多,排水也能降低土壤含鹽量。施肥管理:紫花苜蓿可以利用根瘤菌固氮,壹般不需要氮肥,但適量的氮肥對提高紫花苜蓿產量也是有效的,特別是在苗期根瘤活性差的情況下,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壹般以有機肥(最好是腐熟肥1000-1500斤/畝)和磷肥作基肥,酸性土壤要用石灰。返青前或割草後,追肥必須與灌水相結合,以磷鉀肥為主(20-30公斤/畝),氮磷比為1∶3。硫、硼和鉬等微量肥料對增加苜蓿幹草和種子產量、提高苜蓿抗性和飼料品質非常有效。2.菌核病是苜蓿的最大病害。初春雨後最容易出現濕度,自然降低。主要侵染根莖和根部,使其變成褐色水漬,腐爛死亡。播種時,可用比重為1.03-1.10的鹽水清洗種子,以消除種子中的混合菌核,或施石灰或多菌靈提早刈割,使其通風避光,可減少病害的傳播。此外,常見的蟲害還有霜黴病、葉斑病(褐斑病)、白粉病等,這些病害損害莖葉莢果,阻礙生長,降低產量,影響種子生產。波爾多液、石灰硫合劑、多菌靈、甲基托布津都可以用來防治。苜蓿的常見害蟲是薊馬、蚜蟲、浮塵和盲蝽危害的植物。葉片卷曲,花苗枯萎幹枯,結實率降低。斑潛蠅偷吃葉表皮下的食物,使葉片變黃,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減產。上述害蟲可用樂果和敵百蟲進行防治。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