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丨中餐特點
不僅如此,面對豐富的食物原料,我們中國人常常是物盡其用,吃幹榨凈,力爭做到零廢棄。
春秋時期,孔子在《論語》中就說:“割不正不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重慶老四川燈影牛肉的創始人鐘易鳳,所切的大張牛肉片薄如蟬翼,可透過牛肉片看見燈影!可見刀工技法以成為中國廚師的藝術追求!
而刀功的刀法名稱,相當的多,包括片狀、塊狀、條狀等等,多達兩百余種。依據不同原料的性質和紋路,或同壹原料的老嫩之別,選擇不同的刀工技藝。
中國美食調味的精巧體現在,十分擅長在加熱過程中調味,將主料、輔料和調料,有序的匯於壹爐,通過精妙細微的“鼎中之變”,達到“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以及“五味調和”的至高境界。在這壹過程中,壹般講究兩個方面,壹個是運用調味品的種類和多少,也就是調味的定性和定量工作;壹個是投料的時機和先後順序,使菜肴在上桌後達到最佳的風味。
上海糟三樣主要包括,豬肚尖、河蝦和毛豆,這三樣,食材本身沒有特別強烈的味道,但通過入味的糟制方法,可以做出糟香濃郁的佳肴。
中國美食制作過程當中,善於運用豐富的天然調味料以及獨具特色的加工調味料,具有味型多變,層次豐富的特點。在主輔料搭配中,輔料襯托主料。
中國的美食註重對火候的掌握。
火候通常有四個要素構成,壹是火力,即燃燒時釋放的熱能,包括大火、小火、文火、武火等,講究大火,小火轉換,壹氣呵成,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可以通過油溫來鑒別;二是火度,即火力達到的溫度,必須充分了解爐竈的效能,保證供氧充分,通風良好,燃料充分燃燒,熱能有效利用;三是火勢,即火焰燃燒範圍的大小,也就是炊具受熱面積;四是火時,即火接觸炊具時間的長短。
比如爆三樣,豬肝、腰花和雞胗,不同的食材,分別用不同的火候,烹制,半熟或斷生的狀態,然後再放入同壹鍋烹制調味後方能成菜。
在烹飪方法中,利用水和蒸汽為介質的方法制作美食,其掌握火候難度相對較小,最難掌握的是以油為傳熱介質,旺火速成的制作方法,因為用火稍有偏差,就會嚴重影響菜品質量,但這種烹飪方法也是中國最擅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炒,準確掌握火候,手法利落,才能使食材呈現出鮮嫩脆軟等風格特點。
無論是丁、絲、片、條、塊還是其他形狀,都需要粗細、厚薄、長短壹致,才能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比如炒、油爆法使用猛火時間短,入味快,故原料需要切得又小又薄;燉燜法使用中小火,時間較長,原料可切的大而厚。
美食與美器完美結合,才能各顯其美,相得益彰。根據菜肴的造型、色澤、風味和用料,選擇搭配器具。同時在裝盤的過程當中,將美食當做壹個作品,體現出生活圖景和思想情感的融合。中國大廚常常在盤中創造出有情有義,生動美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