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野生中藥材秦艽的生長環境,形狀,圖片?
別名麻花秦艽、秦艽、秦艽、秦艽、秦艽、秦艽、秦艽、秦艽。
本品來源為秦艽的幹燥根。麻花秦艽。粗莖龍膽。或小秦艽。龍膽科的。前三種根據性狀不同分別稱為“秦艽”和“麻花秦艽”,後者稱為“秦艽”。春秋兩季開挖,清除泥沙;秦艽、麻花秦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紅黃色或灰黃色,攤開晾幹,或不“發汗”直接晾幹;小秦艽在鮮幹的時候把黑皮蹭掉了。
性狀:秦艽:圓柱形,上粗下細,彎曲,長10 ~ 30cm,直徑1 ~ 3cm。表面黃褐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向皺紋,頂端有殘留的莖基部和纖維狀葉鞘。硬而脆,易斷,切面微油,皮黃或棕黃,木黃。氣專壹,苦,微澀。
麻花秦艽:呈錐狀,由數個小根膨大而成,直徑可達7cm。表面呈褐色,粗糙,有裂紋和網狀孔洞。質脆易斷,切面多已腐朽。
小秦艽:圓錐形或圓柱形,長8 ~ 15厘米,直徑0。2 ~ 1厘米.表面呈棕黃色。通常有1條主根,其余莖基部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黃色和白色部分
加工去雜,洗凈,充分濕潤,切成厚片,曬幹。
性味辛、苦、平。
歸經屬於胃、肝、膽經。
功能主要用於祛風除濕、清濕熱、止痹。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痛、肌腱攣縮、關節痛、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用法用量:3 ~ 9g。
儲存在通風幹燥的地方。
備註:(1)本品濕而不燥,寒濕、濕熱、痹證皆可用。配伍時,常與防風、羌活、獨活、桑枝同用。此外,常與祛風解表藥同用,以治表證兼肢體疼痛。濕熱黃疸,常與茵陳、茯苓、澤瀉同用。治骨蒸潮熱,常與鱉甲、知母、地骨皮同用。
摘自中國藥典
中國藥典:秦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