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玉米有哪些種類?
19世紀末Sturtevant將玉米分成6類,其中5個類群是根據胚乳組成劃分的。20世紀20年代,瓦維洛夫在不同地區搜集了大量玉米標本,在研究這些標本的基礎上,庫列索夫1933年按胚乳質地類型及稃殼的有無將栽培玉米分為8個類群(group)。
1.硬粒型 (Zea mays indurata)。
也稱燧石種,籽粒四周和頂部為角質胚乳,中間為粉質胚乳,籽粒光滑、堅硬,壹般呈圓形(圖6-1)。
2.粉質型( Zea mays amylacea)。
也叫軟質型玉米,籽粒無角質澱粉,全部由粉質澱粉組成,表面暗淡無光譯,形狀像硬粒型玉米,易破損。
3.馬齒型( Zea mays indentata)。
籽粒四周為角質胚乳,中間和頂部為粉質,籽粒成熟脫水後因粉質澱粉收縮而粒頂部凹陷,呈馬齒狀,籽粒近長方形或楔形(圖6-1)。
圖6-1玉米代表性粒型模式圖
1.馬齒型2.硬粒型3.有稃型4.爆裂型
4.爆裂型 (Zea mays everta)。
果穗較小,籽粒小,堅硬、光滑,頂部尖或圓形,胚乳全部由角質澱粉組成,加熱後有爆裂性,膨爆倍數不同品種各異(圖6-1)。
5.甜質型( Zea mays saccharata)。
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高,澱粉較少,脫水後皺縮。又可分為普通甜玉米和超甜玉米。普通甜玉米:由與碳水化合物代謝有關的胚乳突變隱性基因su控制,穎果皮較薄,籽粒幾乎全部為角質透明胚乳,成熟後半透明,乳熟期可溶性糖含量8%左右,適宜用作加工各類罐頭;超甜玉米:由與碳水化合物代謝有關的胚乳突變隱性基因sh2、bt、bt2控制,完熟的幹籽粒皺癟凹陷,不透明,易破損。乳熟期采收,含可溶性糖18%~20%,適宜鮮售和制作成冷凍產品。
6.甜粉型 (Zea mays amylea saccharata)
籽粒上部為富含糖分的皺縮狀角質,下部為粉質。該類型在我國目前缺乏。
7.糯質型 (Zea mays seratina)。
也叫蠟質型玉米或黏玉米,籽粒不透明,表面無光澤,外觀蠟狀。角質和粉質澱粉層次不分,胚乳澱粉幾乎全部由支鏈澱粉組成,鮮食具有黏性,較適口,市場上很受歡迎。
8.有稃型( Zea mays tunicate)。
果穗上的每個籽粒都分別包在幾片長稃殼中,整個果穗仍像其他玉米壹樣包在大苞葉中(圖6-1)。受第4染色體上顯性基因Tu控制。
這種分類僅僅區分了胚乳質地和稃殼的有無等個別性狀,有較大的人為性,不能反映玉米中的巨大變異和自然存在的系統(徐尚忠,1991)。Anderson和Cutler認為應根據考古和遺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進行更科學的劃分,它們認為玉米的變異和人類的變異壹樣,建議使用種族(race)壹詞來劃分玉米。它們將種族定義為:具有足夠多***同特點可以認為是壹個類群的個體群;遺傳學對種族的定義則是:具有相當多***同基因的個體群。可以看出來玉米中的種族和人類中的種族意義相似。壹個種族包括大量具有許多***同特征的品種。
如何劃分玉米的種族是壹個重要的科學問題。Anderson和Cultler(1942)提出以雄穗、雌穗和籽粒性狀為標準;Goodnan和Paterniani(1969),Sanchz(1983)先後提出果穗和籽粒性狀、果穗長度和直徑是較好的劃分標準。Wellhausen等(1952)通過對壹系列墨西哥玉米的研究,認為種族的劃分應依據植株、雄穗、果穗等數量性狀及生理學和細胞學特征,而不是單基因控制的性狀(如果皮顏色、糊粉層顏色、胚乳類型)進行分析。南美洲其他國家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歐洲和亞洲的壹些國家也對本國的玉米種族進行了研究。歸結起來,全世界玉米具有大約150個種族,其中美洲130個,歐洲11個,其余為亞洲與其他地方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