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史

中國古代水利發展史

戰國時期

戰國末期,秦國國力雄厚,重視水利。到中國統壹的時候,生產力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四川的都江堰、關中的鄭國渠和連接長江和珠江的靈渠,被稱為秦朝三大傑出的水利工程。國家的繁榮導致了秦漢時期水利建設的高潮。

漢武帝用蠍子堵口,東漢王景治河,都是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在甘肅河西走廊和寧夏、內蒙古黃河河套也修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時期

隋唐北宋時期,中國的水利達到了頂峰。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全國各地水利建設,技術水平也有所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修建了連接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大運河,通過水運將全國廣大地區聯系起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唐代,除了大力維護運河的暢通,保障北方糧食的運輸外,還在南北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包括關中的三白運河、浙江的塔山堰等250多項大型工程。唐朝末年以後,北方屢戰屢敗,大量人口南遷,使得南方農田水利發展迅速。出現了水利法規和技術規範,如唐代的《水部》,宋代的《河防總議》。

圓明

從元明到清代中葉,中國水利又經歷了600年的發展。北京是元朝的首都,京杭運河開通了。自南宋黃河改道淮河以來,河災頻發。明朝大力治理黃河,修黃河,建高家堰,形成洪澤湖水庫,保證水運。

這些措施對明清時期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給淮河水系留下了嚴重的問題。長江中遊加固荊江大堤,開發洞庭湖大堤,促進兩湖農業生產。珠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的水利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總的來說,自16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水利發展緩慢。

清朝

清末民國時期,內憂外患頻繁,國家無力興修水利,導致河流失修,灌溉面積萎縮,京杭運河中斷,水利衰落。但隨著海禁的逐步開放,壹些西方科學技術傳入中國,並建立了何海工程學院等水利機構,培養水利技術人才。

這期間也修建了壹些工程,如1912的雲南石龍壩水電站、20世紀20年代的珠江蘆苞閘、30年代的永定河曲家店閘、蘇北運河船閘、陜西關中巴會灌溉工程等。然而,全國水旱災害日益嚴重,整治河流、興修水利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

擴展數據:

“治國必先治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把水利建設放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毛澤東主席號召“淮河壹定要修”、“黃河壹定要治”、“海河壹定要根部雕出的”,全國掀起了壹波又壹波的水利建設熱潮。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水利放在國民經濟基礎建設的首位,標誌著中國水利發展進入新階段,大壩設防標準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洪抗洪減災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屏障。

百度百科-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