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蒙牛和伊利事件是怎麽回事?
7月8日,壹篇關於國內兩大乳業巨頭的自媒體文章——《媒體不敢說的蒙牛伊利六大罪狀是為了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起軒然大波。這篇文章以“六大罪狀”指責蒙牛伊利制定國家乳品標準。但隨之而來的是,文章被封,作者是pr,奶業協會發布“辟謠聲明”。
六宗罪是以下六宗:
2012蒙牛承包的冰淇淋廠被曝出衛生環境差的“新聞”。
結論:這個事件當然是真的,但是發生在2012,8年後無法判斷蒙牛產品是否有質量問題。“舊罪”,看妳能不能看懂,不過沒必要慌。
2005年至2008年,在伊利蒙牛的推動下,國家啟動了“禁鮮令”,低溫鮮奶的外包裝上不能再使用“鮮奶”等名稱。
結論:生鮮禁令是真實存在的,但不是某牛傷害競爭對手的陰謀。國家制定食品標識指南時對食品標識的規範化是合理要求,但幾年後因為觸及本土乳企利益而取消。
蒙牛、伊利和三鹿壹樣,添加了三聚氰胺。
結論:公平的說,當時添加三聚氰胺的問題,是整個行業監管不夠,或者說視而不見造成的。三鹿作為問題最大、後果最嚴重、激起民憤的壹家,必然會倒閉。不過,其他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的乳制品企業確實受到了從輕處罰。與此同時,三鹿倒下後的大部分市場份額,除了有壹部分被進口牛奶占據外,都落入了這些逃出來的企業手中。所以,三聚氰胺的舊債真的是這些乳業巨頭欠下的。這壹次,壹頭牛因此被罵,這不是錯誤,也不是謠言。
蒙牛伊利利用三聚氰胺事件降低乳制品質量。
結論:國標低引起的爭議是真實事件,也有某牛的利益。但是這個決定是衛生、農業等國家主管部門做出的,為了某壹頭牛的利益而指責它是不公平的。盡管他們確實是受益者。
雖然“挖蒙牛伊利六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對我來說”引起的軒然大波,代表了國內部分消費者對中國乳業信任度不高的心理。但客觀來說,任何行業都有壹個規範發展的過程,中國乳業也不例外。如今,我國乳蛋白和乳脂的營養指標不斷提高,體細胞和菌落的健康指標不斷下降。縱向比與國產奶粉相比為歷史最好,橫向比接近或達到世界乳業發達國家水平。把矛頭指向蒙牛伊利確實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