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豆蔻年華”,那麽豆蔻是壹種什麽植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唐代詩人杜牧著名《贈別》壹詩中把十三歲的美少女比作豆蔻。因杜牧此詩影響廣泛,因此後世發展出“豆蔻年華”壹詞,用來形容十三歲的嬌羞美少女。與大多數中國植物文化壹樣,豆蔻這種名不見經傳的植物,也因詩人的壹首名作而名垂青史。
在古代的長江以南地區,農村人喜歡在家庭小院裏種植香料作物,諸如草果、紅豆蔻等不僅果實可以入藥,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而且可以做香料,用於日常生活的烹飪。現如今,西雙版納傣族村寨中,還有不少人種植紅豆蔻,用來做佐料。艷山姜雖然漂亮,而且可以入藥,但很少用於日常食用,因此種植數量可能很少。因此老百姓對豆蔻的知識和情感積累,很有可能是來自於既可入藥又能食用的紅豆蔻。 宋代集大成的《本草圖經》中也把豆蔻看做紅豆蔻,說“ 南人多采以當果實。尤貴其嫩者,並穗入鹽同腌漬“。強調了紅豆蔻的食用價值。
後人在釋義杜牧詩中“豆蔻”時,正統人士多強調豆蔻含蓄的詩歌意象,認為豆蔻同理連枝,含苞待放猶如芳齡少女。紅豆蔻雖然貌不驚人,但內心鮮紅,心心相印,表達相思之意。 在民間,或對於那些浪蕩不羈之人,則有另外壹種看法。他們不僅借紅豆蔻的相思之意,更把紅豆蔻獨特的兩個紅色花瓣結構,看做處女,以此來相互戲謔,尋歡作樂。紅豆蔻的花,貌不驚人,但有清香味,奇特的是花瓣蜜腺之外,有兩個相對的紅色結構,不僅被民間看做愛情的象征,而且被稱為”含胎花“,用來比喻少女。說白了,民間其實是吧紅豆蔻紅色的獨特結構,喻為私處或處女(恰好與十三四歲少女相符)。男女調情風月之時,乃可增加情趣罷了。風流倜儻的杜牧,在江南之時,正仕途不順,常常出沒青樓。想必各種調情之語,民間之說法,自然是懂的。
作為壹種植物文化,紅豆蔻承載的這種文化,可以多種解讀。時至今日,也無須遮遮掩掩。把紅豆蔻放到顯微鏡下,放大它的“紅心”特征,妳便可理解民間這種插諢打科的文化,直白而有趣。同時也為紅豆蔻這種貌不驚人的植物,增色不少。
事實上,紅豆蔻的花背後有著獨特的造型和繁殖策略。所謂的紅心,其實是紅豆蔻蜜腺的壹個標識,它可以引導傳粉昆蟲正確落在花朵之上,並進入蜜腺取食,以帶走花粉或授粉。紅豆蔻不僅文化故事精彩,而且具有壹種獨特花柱卷曲繁殖方式。紅豆蔻花序上的花朵逐次開放。早上單朵花開放時,花粉成熟,而花蕊向上翹,木蜂被花香吸引時,便會來訪。木蜂沿受花心紅色斑塊引導,準確停留在花瓣上,位於上方的花粉就會刮蹭到木蜂的背部。有趣的是,為了避免自交,紅豆蔻的花柱在中午以後會慢慢向下彎曲。此時,柱頭已經發育成熟。當木蜂再次拜訪時,他背上攜帶的花粉便能幫助紅豆蔻傳粉。小巧精致的花柱運動,可主動避開自交,增加後代的遺傳多樣性,以抵抗多變的環境。實則是紅豆蔻壹種獨特繁衍策略。如此解讀雖然科學合理,但終究缺乏詩意與文化含義,反而無趣了許多。
未得女兒樂,先歌豆蔻花。渾人做謔語,難為眾方家。如此解讀,只為讀者,只為那些偶遇紅豆蔻之人能多壹種角度,多壹種體會植物之美的方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