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鵝口瘡的治療藥方有哪幾種?

鵝口瘡的治療藥方有哪幾種?

鵝口瘡是嬰幼兒的常見病之壹,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炎癥,狀似鵝口,白屑似雪的乳嬰兒常見病,又稱“雪口”,現代醫學稱“念珠菌病”。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胎中受熱,蘊於心脾,心脾積熱上薰;稟賦不足;體質素弱;護理不當,致口腔不潔,感染邪毒而引起,多見於新生兒,營養不良,消化不良及免疫缺陷之嬰兒。現代醫學認為新生兒、嬰兒因口腔不潔、黏膜損傷、營養不良、慢性腹瀉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包括成人)、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消化道菌群失調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口內白色念珠菌迅速生長而發病,其典型癥狀是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點狀或乳凝塊樣物,布滿頰部、舌、齒齦、上腭等處。

方壹驗方

出處《簡易普濟良方》

組成馬牙硝。

功用清熱消腫。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芒硝在盆中煎煉時,凝結在下層、質精者,稱為樸硝;在上層、有芒狀結構者,稱為硭硝,有牙狀結構者,稱為馬牙硝。氣味:苦、寒、無毒。有清熱消腫的作用。

藥理芒硝所含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使腸道引起機械性的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泄。

用法研細於舌上摻之,日三五度。

方二驗方

出處《黎居士簡易方》

組成密陀僧。

功用殺蟲收斂。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性味:鹹、辛,平;有毒。有殺蟲收斂之功。

藥理密佗僧膏2%濃度時在試管中對***心性毛癬菌、童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及鐵銹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濃度時,對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足趾毛癬菌等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與蛋白質結合而成蛋白鉛。有收斂局部黏膜血管,而庇護潰瘍面和減少黏液分泌的作用。

用法調塗腳心,瘡愈洗去。

方三驗方

出處《家用良方》

組成赤小豆24粒。

功用清熱利水。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赤小豆清熱利水。

藥理赤小豆有抑菌、利尿的作用。

用法搗研成末,以醋調和,頻頻塗之。

方四清火口疳散

出處《廣西中醫藥》

組成(1)清火散:黃連、黃柏、青黛各3克,黃芩5克,石膏8克,冰片0.2克,薄荷腦0.1克。***研細末,100目篩過篩,上壹料分8包。(2)口疳散:玄明粉6克,煆石膏8克,青黛1克,冰片、血竭各0.4克,薄荷腦0.1克。***研細末備用。

功用清熱瀉火。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清火散清胃瀉火、釜底抽薪治其本;外用口疳散祛腐解毒、燥濕生肌,直達病所治其標。

藥理黃連、黃芩、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清火散每次服1包(1歲內小兒劑量減半),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口疳散每日3~5次敷患處(局部淡鹽水拭洗後敷藥)。

方五生地藜鉤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生地黃3克,白蒺藜2克,鉤藤2克,木通4克,淡竹葉3克,蟬蛻1克,甘草1克。

功用祛風清熱,解毒除濕。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方中以生地涼血解毒;鉤藤、蒺藜、蟬蛻祛風清熱;木通、淡竹葉、甘草清熱除濕解毒。

藥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淡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鉤藤有降壓、鎮靜、抗栓、抗凝的作用。白蒺藜有降壓、利尿、強心、提高免疫力、抗過敏等作用。

用法每日1劑,濃煎,分數次頻頻餵服,此為15天以內的嬰兒分量,可按年齡大小增減,並配合搽口末藥,除去口腔內的白膜防止落而再生。口末藥組成:天然硼砂50克,明雄黃20克,牛黃3克,兒茶3克,人中白10克。上5味***研極細末,再過篩瓶貯備用。每治1例鵝口瘡3~5克便足夠,用潔凈的竹片或明亮光滑的紙片蘸黃豆大小的藥末於嬰兒舌上即可。

方六蓖麻外敷散

出處《天津中醫》

組成蓖麻子、吳茱萸各30克,大黃、制南星各60克,***研成極細末。

功用清熱解毒,引火下行。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方中蓖麻清熱利濕,消毒拔毒;吳茱萸開郁化滯去濕;大黃泄滯導濁,通利腑氣;制南星有燥濕化痰之功。外敷貼於湧泉穴,以引邪毒下行。

藥理蓖麻子有促進排便、抗感染的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桿菌有強力的抑制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還有收縮子宮及降壓作用。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天南星具有祛痰、抗驚厥、鎮靜及鎮痛作用。

用法用時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貼於湧泉穴處,用膠布固定,第二天早上取下。上藥1料***分5次貼完,每5次為1療程。

方七巴豆瓜子霜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巴豆仁1克,西瓜子仁0.5克。

功用蝕瘡。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巴豆外用蝕瘡;西瓜子仁有化痰滌垢,下氣清營的作用。

藥理巴豆有促進排便、抗感染、促凝、鎮痛的作用;西瓜子仁有降壓,消炎的作用。

用法上藥***研碎出油,加少許香油調勻,揉成團狀貼於印堂穴,20秒鐘即取下。每日敷1次,連用2次。重癥者可連用3次,每次敷藥時間20秒。

方八三黃液

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各5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瀉火,解毒療瘡。

藥理黃連、黃芩、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藥浸入適量75%酒精至液體變黃,取三黃液塗抹鵝口瘡處,每日6~8次,治療效果良好。

方九吳附粉

出處《中醫臨床選萃》

組成吳茱萸10克,附子10克。

功用引火歸元。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吳茱萸性大熱,歸肝、脾、胃經,有祛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之功效;附子大熱,歸心、脾、腎經,有回陽救逆,溫脾腎,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此法以大熱之藥,治療大熱之病,是以熱引熱,上病下治之意。

藥理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桿菌有強力的抑制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還有收縮子宮及降壓作用。附子有強心、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用法以食用醋調成糊狀,外敷足心(即湧泉穴),膠布固定。連用兩晚,即可生效。

方十驗方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板藍根10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清熱解毒。

藥理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

用法加水濃煎,去渣取液,用棉簽沾藥液反復擦洗患處,每日6次,擦藥1~4天,治愈。

方十壹驗方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黃連、青黛各15克,寒水石9克,乳香15克,冰片9克,石膏15克,硼砂9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治心脾積熱,上蒸口舌之鵝口瘡。

方解黃連清熱瀉火,解毒療瘡;冰片、硼砂能散熱止痛、防腐消腫;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石膏、寒水石善清肺胃之火,瀉火解毒,為瘡家聖藥;乳香消腫斂瘡生肌,全方合用,有清熱解毒止痛、祛腐消腫之功效,用於小兒口瘡證屬心脾胃素有蘊熱之實火者確有良效。

藥理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乳香有鎮痛、消炎、升高白細胞、促進傷口愈合、祛痰的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制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

用法***研細末,密閉貯存,用時用紙筒將此散少許吹口腔患處,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