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療 - 二十四節氣驚蟄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驚蟄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中“驚蟄”的簡介,以及風俗和歷史淵源詳細介紹如下:

壹、驚蟄簡介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甲,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著自然界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萌發、生長的狀態。

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蟄“,指”藏伏“,昆蟲入冬藏伏土中;“驚”指“驚醒“,天上的春雷驚醒蟄蟲。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

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壹。“驚蟄始雷”僅與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二、風俗

在古時驚蟄當日,壹些地方人們有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驚蟄打小人驅趕黴運習俗。此外還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習俗。

三、歷史淵源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日本與中國壹樣,在歷代的具註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采用了大衍歷與宣明歷。

因此,“啟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相傳是因為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氣象變化

壹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按照壹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從驚蟄節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時節。

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伴隨著氣溫大幅回升,春天的勢力範圍也隨之明顯擴大。不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入春進度區別較大,在驚蟄期間,春季版圖明顯北擴,從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擴展到河南北部、陜西南部壹線,至此,南方大部步入春天。北方大部雖然還處在冬季,但也會溫暖許多。

中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壹派融融春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