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下揚州歷史?
揚州歷史: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設有三十九個郡府,壹百九十六個縣。
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隋朝後的揚州(今揚州),但和隋朝後那個繁華的揚州城(今揚州)是不能混為壹談的。
春秋時,稱“邗越”(後建立邗國,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壹,後被吳所滅,建吳都)。
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歷史上的揚州和今天的揚州在名稱區劃、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統壹。歷史上繁華的揚州城,即今揚州市老城區-廣陵區。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揚州屬淮南道。
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揚州為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廣陵郡復改揚州。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復二年(902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為國都,改揚州為江都府,改元武義。
吳天祚三年(937年),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為國都,以揚州為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後周改江都府仍為揚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國為十道,揚州屬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國為15路,揚州屬淮南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揚州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後,江都縣析出廣陵縣,揚州增領廣陵、泰興2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置揚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為揚州路總管府,領高郵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區)5州,並直領江都、泰興2縣。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罷除江南行中書省,設置京師(後改南京),揚州府屬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屬應天府,崇明屬蘇州府,揚州府領3州7縣,並直轄江都、儀真、泰興縣,高郵州領寶應、興化縣,泰州領如臯縣,通州領海門縣。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二省,揚州府屬江蘇省 。鹹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軍攻占揚州,曾改揚州府為揚州郡,改甘泉縣為甘泉天縣,歷時8個多月。清末,揚州府領高郵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長(滁州)、儀征、興化、寶應、東臺縣,俗稱“揚八屬”。
擴展資料:
揚州的過年習俗
“老揚州人十分看重拜年,特別是家中的晚輩在春節期間壹定要給長輩拜年,甚至有‘不來拜年,不認往來’的俗規。”
揚州人在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必須有安豆炒百葉(寓百事平安)、水芹菜(寓路路通)、燒雜燴(寓全家福)、燒鰱魚(寓年年有余、吉慶有余。此魚當晚不吃),同時要煮好“隔年陳”,大年初壹不吃生的東西,不動刀剪,也不掃地,掃地會掃走運氣,會破財。
過年拜年時,親友上門,互致恭賀新禧、萬事如意、健康長壽等祝福話語,揚州人家家都會端上桌盒,內置各種果品茶食,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橘子。揚州方言裏“橘”和“吉”發音相近,揚州人借橘子向來客表示祝福。隨手,老人給了壹個橘子說:“新年走大局(橘),大吉大利!”
揚州人在大年初壹,要全家人壹起在家吃湯圓。做法多種多樣,其中有四喜湯圓,用四種餡心做成: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取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還有的人家在大年三十夜,家中長男要向房屋頂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拋灑黃豆,防火防災,祈求來年家中壹切平安。
百度百科-揚州
人民網-探訪揚州歷史文化街區 尋市井民俗“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