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明節齊民俗
static/uploads/YC/20201015/d3eb 5 f 1 ddba 9 a8ef 7358917b 799124 . jpg " width = " 484 " height = " 300 "/>
2023清明節齊民俗
1,搖擺
蕩秋千是由來已久的清明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
秋千的歷史相當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壹些禁忌,它被改為秋千。那時候,秋千大多是用樹枝做的,用絲帶系著。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2.拔河比賽
拔河最早叫“拉鉤”、“強鉤”,唐代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末期,盛行於軍事,後流傳於民間。唐玄宗年間,清明節舉行大型拔河比賽。從此,拔河成了清明習俗。
3.蹴鞠
蹴鞠原指壹種古老的橡膠球,球面用皮革制成,球內塞有羊毛。因為蹴鞠的影響逐漸廣泛,蹴鞠成為了蹴鞠的代名詞。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4.去郊遊
徒步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萬裏,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是郊遊的好機會。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6.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晚上也放風箏。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7.掃墓
清明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祭祖掃墓的日子。作為中國人,他們更註重“以禮祭祀”的追求。宋代高句踐《清明》詩說:“南北丘多墓田,清明節不同。紙灰飛成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花。狐貍睡在太陽的墳頭上,孩子夜笑燈前,人生有酒可飲,壹滴未至酒泉。”
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寫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習俗,延續至今,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那天,子孫們先把祖先的墳墓和周圍的雜草修剪幹凈,然後提供食物、鮮花等。
8.插入柳樹
據說插柳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農耕始祖神農教百姓耕種莊稼。在壹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預報天氣。有句古話叫“柳枝青青,細雨霏霏;柳暗花明又壹村的說法。黃巢時期規定“清明為期,劉岱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逐漸被淘汰,只盛行插柳。柳樹的生命力很強,俗話說:“有心栽花,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在哪裏就活在哪裏,每年插在哪裏,到處都是樹蔭。
清明節有美麗的春風和樹木。人們在這壹天去遠足、掃墓、上墳。
9.崇拜“黃成勛爵”
清明節,老北京有個習俗,就是這壹天,人們會去城隍廟燒香,跪拜求簽,想求教。明清民國時期,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是當時最盛的。城隍廟裏供奉的“黃成大人”是竈王爺和財神之外最受歡迎的神。這個“爺爺”,其實就是壹個市、壹個縣的“無顧部長”。每年的鬼節——清明節,城隍廟開放時,人們都去祈福許願,大旱時祈雨(下雨時晴天),外出求平安,求病痊愈,為逝者祈福,等等。當時寺廟裏外都很熱鬧,廟裏還有舞臺表演。據說民國初年也有“城主神”之旅。人們用八乘轎子擡著藤制的“城主”繞城壹周,各種香會相伴。“城主”之後,他們表演了秧歌、高蹺、五虎棍等。,壹邊走,穿過市場的人群如潮水般湧來。有雜詠:“廟亦分內外城,春日競望明,亦是秋初冬初。男女燒香問生死。”清明節祭拜“城主”是習俗。
清明節的意義
中國漢族傳統節日。每年公歷4月5日左右。這壹天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遊等活動。
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帝都風光略》中寫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墳,載其敬,轎背掛元寶,路上盡是尷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給墳墓加土,燒幾次元寶,用紙錢買墳。如果看不到紙幣,那將是壹座孤獨的墳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樹,擇園,坐下來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並流傳至今。
清明節祭掃儀式本來是要親自舉行的,但是因為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等條件不同,祭掃的方式也不壹樣。“燒壹捆”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也稱“包裹”,是指孝從師洋寄往陰間的郵政包裹。以前南植店賣的是所謂的“裹皮”,就是壹大包用白紙糊起來的。有兩種形式:壹種是木刻版,四周印有梵文音譯,中間印有蓮花碑,用於寫區號死者姓名,如“已故張福君怕雲山老人”等字樣,既是包裹,又是碑。另壹種是素包皮,不印任何圖案。就在中間貼個藍色的牌子,寫下死者的名字。也作為主卡使用。包裏有很多種錢。
清明之氣的含義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仲春和春末之交,即冬季至日後108天。
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的天氣氣候特點有關。“清明節”這個名字也來源於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氛。105入冬後的第壹天是齊的清明節。清明節氣* * *有15天。由於是清明節,時間在春分之後。此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晴朗,田野明凈,處處洋溢著大自然的生機。把這個時期稱為“清明”是壹個恰當的詞。
清明節對氣、起居、養生的推薦。
關於清明養生,在《黃帝內經蘇文》“四氣調神”中寫得很清楚: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發的規律,人們應該晚睡早起,放松身體,使心靈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這是養生的自然規律,違背了就會傷肝。此時應掌握春季氣機升降的特點,註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避免出現任何傷陽、阻陽的情況。
農業活動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植物發芽,天氣晴朗,萬物欣欣向榮。北方旱作農業和江南早中稻已進入大量播種的適宜季節。人們紛紛挽起袖子卷起褲腿,風和日麗下到田裏播種,早早播種。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都是春耕的繁忙景象。
但清明節前後,冷空氣仍不時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早稻死秧。所以水稻種植移栽要避免冷尾暖頭。在西北高原,牲畜在嚴冬和飼草不足的影響下,身體虛弱。這時候就要防範開春後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