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如何提高組織免疫力?
在萬科2019年度業績會上,董事長郁亮提到了他對危機的看法:第壹,要有勇氣;第二,要有免疫力;第三是要有準備,機會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2018,萬科提出了“活”這個簡單樸素的詞,這永遠是企業主的重要指導原則。
我在萬科工作了10多年,深深感受到了和平年代萬科的特質。我害怕,如履薄冰。我真的是帶著使命感和危機感在驅動企業,這和華為的特點差不多,或者說
俞總提到,豁免權壹方面是照顧好衣食父母的客戶,其次是現金為王,手裏有飯吃。這是業務發展的重要壹點。同時我也看到企業免疫力的另壹個表現在組織上。這是俞總對冠軍型組織、向量型組織、韌性型組織的描述。
就像壹個人,現在有壹份工作,有壹技之長,就能保證穩定的收入,但如果想未來有可持續的發展和收入,就需要保持身心健康和能力的不斷發展。
回到今天的話題,關於組織免疫力,我們將從變革的三個維度來看如何維持組織的健康。
說到疫情對房地產行業的影響,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這裏我從組織的角度說說我看到的。
應該說,即使沒有這次疫情,房地產企業的組織變革其實也在進行。疫情只是加速了壹些行動的進程。
這次疫情讓很多抵抗力低下的人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壹顆時代的塵埃,落在壹個人的頭上,就是壹座山。任何壹只黑天鵝或灰犀牛的出現,都可能讓壹筆看似不錯的生意突然倒下。
過去幾個月,已有100多家房地產企業宣布破產。在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這是普遍的行業現象。這是壹個重新洗牌的季節。當然,
可以看到很多動作都是從線下搬到線上的,比如網上看房,網上辦公,網上學習。
線上觀看是壹種方式,不能完全替代線下。買房是壹個復雜的決策過程,決策因素復雜,參與決策的人多。所以網上銷售主要是推廣,維持曝光,進行客戶引流和保溫,對真正有效的交易和支付的支持是有限的。
釘釘、騰訊大會等廣泛使用,各種在線培訓層出不窮。同樣,線上培訓也不能完全取代線下培訓。許多企業管理者希望進行壹系列培訓,並且還強調他們希望在線下而不是在線上進行。壹方面,大家的習慣沒變。另壹方面,線下的投放可能會給對方更深的感受,甚至安全感。我覺得未來線上會有更多的優質課程,會和線下合作。
過去幾年,房企紛紛反思自己的組織:比如花樣年“回歸地產”,施瑯綠集團是施瑯地產;遠洋集團剝離養老和長租公寓,提出回歸房地產主業;萬科繼續做:戰略回顧、業務梳理、組織重構、人的匹配。
整合、並購,包括:金茂、復盛;陽光城和協信控股
結構調整的方面比較多,後面是總結。
人事變動:比如萬科的大江大海行動。因為組織架構的調整自然帶來了人員的重新配置。
其他還有職級調整,薪酬機制調整等等。
從組織和人才兩個方面看趨勢。
首先是房地產行業的行業屬性,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還是其他屬性。
就像很多集團分子公司的總經理,很多年前從設計、工程過來,到營銷、投資、人力資源等等,再到跨行業挖人才。要知道,關鍵崗位的人才布局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未來3-5年。
洗牌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壹個新詞了。每年房地產行業的排名都會有調整,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微不足道。
組織變革是壹個持續的過程。到了年底,我們可以拿出組織機構圖,看看年初發生了什麽變化。
在人才方面,看人的維度會更務實。房地產泡沫的背後,隱藏著的是人的泡沫。牛人很多,但也有很多員工配不上收入。
人才方面,為了提高組織效率,會有更嚴格的優化動作。同時,骨幹和高潛力人員的招聘和培養仍然是剛需,對人才的要求更加復雜,就像萬科提出的“大江大海行動”,不是從同行挖人,而是從乙方挖,對人才要求更高的學習敏銳性,需要面對更復雜的情況,崗位職責範圍要靈活,便於拓寬工作面和就地培訓。就像德魯克關於用人的第二條原則:職位的要求要嚴格,覆蓋面要廣。
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如何面對未來?
分享壹個我覺得有趣的小故事。這是管理學家明茨伯格講的壹個故事。
妳覺得來這裏怎麽樣?
蜜蜂常被用來形容辛苦,它們也有自己獨特聰明的溝通方式;
和蒼蠅,我們的第壹反應是討厭它們。說到無頭蒼蠅,我們認為它們沒有大腦。
但是為什麽我們討厭的蒼蠅會飛出瓶子,而我們崇拜的蜜蜂卻不會?因為蜜蜂認為出口壹定在最亮的地方,所以壹直飛到瓶底,認為那是出口,符合它們的行動邏輯。因為他們聰明,堅持自己的路,正是這種行動邏輯導致了他們的失敗。
蒼蠅沒有邏輯,只是飛來飛去,到處碰壁,誤飛出瓶子。
在這裏,我們不是指從蒼蠅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是要看到它們。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特別需要找到自己的生存發展算法,能夠讓我們有效的進行組織變革,生存下來,得到更好的算法。
這裏的問題是,妳關於妳企業的組織發展建設的算法是什麽?
很多文章又在說組織變革。細看的話,主要說的是組織架構調整,伴隨著壹些人員的調配。這裏需要澄清壹個概念:
解釋這個的目的,壹方面是提醒大家,當我們為了適應環境而要進行組織變革的時候,不要認為組織結構的調整就叫變革,需要壹系列有節奏的動作和配套的機制。
另壹方面也提醒大家,在研究其他公司的組織變革措施時,不僅要看在架構和人員上做了哪些調整,更要從整體上從多個維度進行識別和對標。這個內容後面會提到萬科的案例。
麥肯錫提到過這樣壹個公式:優秀的業績=財務健康+組織健康。
作為企業,我們需要現金為王、余糧在手的財務健康,也需要保證組織的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這兩者結合在壹起,實現了卓越的性能。
這張圖是組織健康的六大要素。以上三個是轉型因素。只要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就會觸發這三種變化。下面三個是交易因素,隨著上面三項的變化而變化。簡單來說,如果真的想引起改變,首先要切入前三,而不是後三。
稍微應用壹下,可以針對這個模型,看看現在很多管理措施是從哪個維度切入的,比如網上辦公,* * *員工,降薪,裁員,人員調配,結構調整等等。
這六個維度構成了組織健康的指南針,可以幫助妳診斷組織健康,規劃和推動組織變革。
如何結合這個指南針進行所需組織的建設?如妳所見,我提議三個改變,
分別是:從戰略到組織結構設計的變革,文化的變革,領導力發展的變革。這些變化的結果實際上對應的是:戰略落地、文化傳承和組織能力發展。這也是CEO和HRD需要關註的三個方面。
第壹個變化是關於從戰略到組織設計的變化。
傑克·韋爾奇說過,如果外部的變化快於內部的變化,那麽企業的死亡就不遠了。組織變革中很重要的壹個環節就是組織結構的調整。
此表來自互聯網相關數據和公司公告。相信大家都在各種渠道看到過。但是,我想知道妳是否已經清楚地探索和理解了這些調整背後的邏輯,並對它們的布局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此頁比較了業務布局、管控模式、總部區域和市公司職責。
其實在收集資料和對比的過程中,我再壹次看到,看表面動作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記得經常有人讓我介紹萬科是如何做壹個動作的,比如學校招聘,潛在人員培養,如何進行人才盤點。其實這些都是行為,不是真正的核心。
通過這張桌子,
所以在進行組織設計或者改革的時候,需要從幾個方面來看:壹是業務發展戰略,二是組織戰略,同時需要確定人才戰略和文化戰略。
從萬科的組織調整來看,我覺得他們在組織架構的配套機制和聯動上是完整的,不僅是架構調整,人員調配,合夥人機制深化,職級調整,薪酬調整,都是壹整套完成的。
如妳所見,組織架構的調整是壹件牽壹發而動全身的事情,所有的配套設施都必須跟上才能發揮作用。
關於組織結構變革的策略,每個公司都需要有自己的原則。萬科倡導的原則是,規模越大,管理越簡單。
就像俞總看的書,從門口的野蠻人到失控,再到規模化,這是壹個反思和探索的過程。
《尺度》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復雜世界的簡單法則。解構萬物生長邏輯,重塑認識世界的思維框架。
關於組織結構改革的行動,我認為有兩個特點,即系統性和簡潔性。
現在簡單回顧壹下,外部環境的變化帶來了行業發展邏輯的變化,房地產公司排兵布陣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組織結構調整是組織變革中的重要行動之壹,需要統籌考慮、有順序、有節奏。
每個企業不同的戰略意圖和經營戰略帶來不同的組織戰略。。
創建壹個敏捷、創新和堅韌的組織。從責、權、能的角度如何設置?
所以我們都要造最適合自己的車。
現在我們來談談第二個變化:
哈佛教授研究了企業文化與長期績效的關系,發現企業文化也是企業未來十年發展的關鍵因素。
如妳所見,我們說壹切都在變化,但它保持不變。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企業文化是我們不變的支柱。
在使命和願景的驅動下,這是長期活動家的堅持。
所有這些行動都不是阿裏的突發奇想,而是他們長期以來壹直堅持的思想,以及由思想帶來的行動。
回到萬科的例子,妳可以去看看,這些年來,萬科的核心理念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反而變得更加專註,更加清晰。
在這裏,我不用最新的資料,而是用多年前的核心文化來描述。目的是大家可以看到,核心的描述至今沒有變化,是不變的錨。比如《商業夥伴》的節目中,價值觀的描述之壹就是人文精神和市場原則。這也是《萬科周刊》創刊時的市場原則和人文關懷。
最新的描述可以在去年的報紙上找到。
根據廣告,行動勝於行動。我相信行動是發自內心的。我們研究壹個公司的行為,壹定要知道背後的邏輯,要看到它的使命感。這是長期主義。
如果妳想選擇壹個有前途的公司,或者選擇壹個合作夥伴,我建議妳帶著使命感和危機感去。
其次,有壹個不變的錨。這是我們面對的重要人群。包括客戶、員工和合作夥伴。他們都在乎自己的意義和經歷。
從這樣壹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樂高在產品研發和銷售的過程中,使用了基於社區的驅動。通過建立這樣的社群,樂高公司、產品、粉絲、客戶緊密結合在壹起。
綜上所述,樂高的使命沒有改變,但依然激勵和培養著未來的建設者;
給客戶和粉絲帶來的創意和快樂沒有改變,我們還是要為他們創造意義和體驗。
說到這裏,可以看到我們對商業夥伴的定義已經擴大了,不僅是企業內部,與合作夥伴,還包括與客戶和粉絲進行項目合作。
再回想壹下俞總說的,要增強免疫力,首先要照顧好客戶,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關於文化還有壹點。很多人都明白,組織文化需要與戰略相匹配。但在現實環境中,矛盾很多,我也見過很多現象:公司低成本競爭,但內部開支失控;公司鼓勵員工創造性思維,支持業務創新,但報告需要層層上報,或者兩個品牌壹個團隊;公司要求以用戶為中心工作,但是前後臺嚴重分離,聽不到槍聲的人還是聽不到。
這是壹個矛盾。如圖所示,壹輛創新的高速列車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速度仍然有限。走老路去不了新地方。妳想做的應該和妳在傳遞的壹致。
提高組織健康的最後壹個層次的變革,就是講領導力發展的變革。說白了就是講如何開發人的能力,尤其是高層領導和組織的能力。
問壹個問題,從組織的角度看,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我們在組織人才發展方面的行動。
這裏有三點需要註意:
論個人領導和集體領導。
首先問妳壹個問題。壹個企業就像壹個人的身體,無論知識技能的發展,情緒管理,心理健康。這裏有五個重要的身體健康要素。如果對健康重要,應該如何排序?
在科學訓練方面,也就是從左到右這個順序,我們會發現,越是高級的,就越少鍛煉某個部位或者完成壹個重復簡單的訓練。需要的是運動、飲食、休息、心態的綜合管理。
這是中國女排奪冠後激動人心的時刻,也讓我看到了從個人領導到集體領導發展的結果。
俞總提到要打造冠軍型組織、矢量型組織、硬漢型組織。我關註的是俞總講組織的時候,基本都是講組織或者團隊,很少講個人。我的理解是,壹方面,萬科在個人培訓方面非常成熟,也有系統的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團隊和組織。未來的商業經濟學,不再是壹個強調個人英雄的時代。
為什麽不是高績效組織,而是冠軍組織?高績效組織與冠軍組織有很大不同。
如果我們想建立壹個冠軍組織,我們需要發展集體領導力,而不僅僅是個人發展。就像女排壹樣,我們不僅可以打造壹個高績效的團隊,也可以打造壹個惠及所有人,健康安全,有發展責任的團隊。
從過去的冠軍組織到現在的冠軍組織,這是在看待組織的角度上的演變。
在這裏,我只能說,這種領導力發展的視角真的很有遠見。讓我們看看這張冠軍隊伍的照片,看看大家的笑臉,感受壹下集體的力量,感受壹下冠軍隊伍的強大。
下面說說有效的學習方法。
妳的組織是如何學習的?應該用什麽樣的學習方法?
很多人經常會問壹個問題,團隊裏每個人都很強,為什麽整個團隊沒有那麽強?還有很多人把管理者送出去讀MBA,EMBA。事實上,除了有壹個比較光鮮的頭銜,鏈接到壹些聯系人之外,往往無法進行實際用途的遷移。
這可能是學習風格的問題。
管理學家明茨伯格有壹本關於他的觀點的書,名為《管理非MBA》。換句話說,MBA課堂上並沒有講解管理。
他認為教授管理不應該按照圖紙來,就像宜家家具安裝壹樣;真正的管理更像是找樂子。零件的組裝方式有無數種,構建有趣的結構也需要時間。
所以無論是組織架構設計,還是管理本身,都不是按照圖紙來做的,而應該像手工搭建樂高壹樣。有無數種可能,壹定有壹種適合妳。
因此,明茨伯格的商學院應該招募壹個管理團隊,而不是單個學生。不討論別人的話題,討論自己公司的話題。
萬科很多年前就開始這麽做了,把惠普商學院介紹給萬科,做HP-MBA,討論萬科自己的案例。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明茨伯格的學習風格中隱藏著重要的原則。
關於學習的方式,他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反思,向同齡人學習,向自己的經驗學習。管理團隊定期開會,設置議題,對專家提供的概念和自己的經驗進行反思和碰撞。然後帶著這些反思,進入工作,過壹段時間再回來。這種方式叫做自我指導。
這是同行學習的場景,不是向師傅學習,而是向同行學習;我們不是學習其他公司的案例,而是分享和討論自己公司的案例。
這也將是未來組織學習的趨勢。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集體領導力,而不僅僅是個人領導力。
3月25日,工作坊與明茨伯格和迪恩教練我們自己進行了對話,並對這種學習方法進行了解讀。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以輔導自己的學習實踐為例,在我們組織的幾十場比賽中,參賽企業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支持同伴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樂高。樂高不僅僅是壹個玩具,更是壹個系統的學習理論工具。
通過樂高學習也是壹種非常有趣的反思團隊學習的方式。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應該發言,貢獻自己的意見。通過樂高的搭建,建立團隊團結的圖景,實現團結的學習。
剛才我提到發展個人領導力的思路已經轉移到發展集體領導力和同伴學習上來了。這些都是學習和發展的方式。
現在花壹點時間來談談學什麽,發展什麽。
這個例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年來,每年6月5438+10月的前幾天,都有壹些關於羅振宇是騙子的微信官方賬號文章流傳。還有人認為,中年人聽羅胖的新年致辭和老年人買全健的營養保健品沒有本質區別。這些話在網上流傳甚廣。有壹天,看到群裏壹個朋友發了這樣壹段話:。。。
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在努力分辨羅振宇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有些人卻找到了用武之地。我沒有資格在這裏評價他們的觀點,但應該指出的是,
其實看到我講這個案例,妳們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這也是心智模式的差異。心智模式的發展就是我們常說的縱向發展。
萬科2019年報中關於未來發展規劃對外部環境的論述,認為當前外部環境高度復雜和不確定。
這是我們外部環境的情況,也是管理者面臨的挑戰——需要提升我們的垂直領導和集體心智模式。組織發展專家認為,
所以對於團隊來說,縱向+橫向的成長才能帶來真正的發展。迪徐人傑經常問李元芳:方圓,妳怎麽看?這句話在網上成了笑話,但其實是非常非常有分量的壹句話。從回答中可以看出回答者的心智模式和發展潛力。以心智模型為代表的垂直領導也是識別高潛力人才的重要因素。
《馬斯克:世界上最酷的人》壹書中提到,大多數人並不能真正理解馬斯克所倡導的變革的意義。作者用這樣壹段話來描述這種現象,“這就像壹群打字機圍著壹臺電腦,然後感嘆:看,這真是壹臺偉大的打字機。…
這正是我們面臨的情況。時代在飛速前進,不確定性是常態,會有很多我們不理解的,歷史經驗無法解釋的東西。
我們想成為電腦還是打字機?這都是我們的垂直心智模式決定的。
除了管理非MBA,再推薦兩本給妳。
用壹句話概括今天的內容,我們通過組織健康指南針的指導,在幾個維度上做了改變。
通過組織發展看世界會不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