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養心第壹的問題
說到“養生”,很多人自動把它等同於“養生”,這是不正確的,至少對智者來說是不正確的。事實上,《黃帝內經·靈樞·本身》早就告訴我們:“所以,智者的養生之道,必須四季寒暑適宜,和氣生財,剛柔並濟。如果是這樣,他們就不會偏心,也不會長壽。”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養生需要與時俱進,喜與怒,儉與陰陽,這是壹個養身、養性、養德的系統工程。而且,正如清代養生學家梁在他的《良方集》中指出:“養生以養心為主。心不病,心不病,心不病,人不病。”如果我們照顧好我們的心,我們的身體就不會生病。反過來,心有病,神也有病,然後人也有病。
“養心”這個概念涵蓋的範圍很廣,既包括身體方面,也包括情緒方面。因為中醫藏象理論中的心不同於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明代醫學家李詠在《醫學臟腑概論》中說:“有血肉之心,形似未開的蓮花,居於肺、肝。有壹顆上帝的心...它主宰壹切,虛靈不昧。”
有血有肉的心,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心;眾神之心大約相當於今天大腦的功能,可以進行思想、觀念、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換句話說,今天我們認為它是大腦進行的精神思維活動,中醫屬於它。所以我們修心的時候,不僅要修有血有肉的心,還要修善解人意的心。
我們修心,不僅要修有血有肉的心,還要修心。
從這個意義上說,確實是“養生先養心”。因為心是我們生命活動的主宰,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情緒是全身的主宰。俗話說“憂傷脾,怒傷肝,憂傷神”。不良情緒是很多疾病的原因。如果壹個人的七情失衡,相應的臟腑肯定會受到影響。
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農業文明的詩意已經基本消失,人們生活的很匆忙,越來越難以靜下心來。所以,雖然養生的觀念越來越普及,但是無論男女老幼,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所以,我們不僅要保持好跳動的心臟,還要把自己的思想、情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什麽樣的狀態是最好的?《黃帝內經》認為是“蕭瑟虛無”,我們可以解讀為蕭瑟恬靜,樂觀豁達,專心自娛。
因為“心定則樂”,心臟的生理功能與七情中的“樂”息息相關,所以每天都要保持快樂。如果妳每天都感到快樂,說明妳有壹顆善良的心。
我們應該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