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古代名醫養生

古代名醫養生

東漢醫家張仲景繼承先秦醫學理論,博采眾長,撰寫了《傷寒論》,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其中,我還從病因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養生觀點。

華佗是和張仲景同時代的內科醫生。他繼承了先秦時期呂《春秋》中“動是永恒”的學說,進壹步闡述了“動”的養生原理。他非常重視指導健身。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為模仿虎、鷹、熊、狼、鳥五種動物動作的指導方法,稱之為“五禽戲”。該方法簡單有效,極大地促進了指導健身的發展。

東漢王充提出壽命長短取決於氣的粗細的觀點,並在《論衡》壹書中強調:“夫早逝,則強弱不足氣。夫氣則身強,身強則壽長;氣薄則氣弱,氣弱則壽短,壽短則多病,壽短。”

東晉醫家葛洪,精研道家學說,在養生方面有很大貢獻。從預防為主的思想出發,他首先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主”,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長壽。

陶弘景,南朝著名養生家,擅長醫學,通曉佛道。“十歲時,葛洪名垂千古,日夜苦讀,遂有保健之誌”(《梁書·處士傳》)。他收集了許多“自黃河之初至魏晉之初”的養生文獻,成了《養性延壽》壹書,是現存最早的養生專著。

到了唐代,孫思邈精通道、佛,廣泛收集醫家、道、儒、佛的養牛理論。他結合自己多年豐富的實踐經驗,寫了壹本養生專著。錢進方耀不僅有大量的養生論述,而且有壹部《為中國取枕》壹書,內容豐富,技法繁多,在中國養生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元代飲食博士胡思慧著有《飲食正約》壹書,是壹部古代營養學專著。它根據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和正常人的飲食標準,制定了壹套飲食衛生規則。

到了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形成了以趙先科和張景嶽為代表的溫補學派。他們反對濫用感冒藥,主張用溫補之藥嚴補命門。

李仲子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撰了《壽石清》壹書,在調神、飲食、保精等方面提出了滋養心、肝、脾、肺、腎的理論,為五臟的改善作出了壹定的貢獻。

郜璉的《尊生八記》從氣功的角度提出了養心、養肝、養脾、去肺、滋腎的方法,還對心靈調理、四時調節、生活起居、飲食起居、藥物保健等方面作了詳細論述,極大地豐富了五臟滋補理論。

明末醫家王企石所著《徐莉袁劍》闡述了虛損的病機、治法和預防措施,主張肺、脾、腎皆重。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生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就完了。”特別是對虛勞的預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待、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打好老年保健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