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為什麽唐朝以後中國人不“坐”了?

為什麽唐朝以後中國人不“坐”了?

端坐,又稱跨鶴坐、坐直、跪坐、跪坐(坐直),是我國古代人的傳統坐姿,正確的跪坐姿勢是優雅的,體現了中華文明端莊謙遜的儀態。歷史上秦漢唐時期的人跪在地上穿著寬大飄逸的衣服,有壹種大氣的韻味。從哪裏?促膝談心?然後呢。梅綺?和其他成語,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的文化。

跪坐不僅體現了壹種修養和魅力,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對人體健康也大有裨益。坐直,就是坐在地板上,臀部放在腳踝上,上身挺直,雙手有規律地放在膝蓋上,端莊的身體氣質,目不斜視,就是現在日本人的坐姿。有時為了表示說話的莊重,臀部離開腳跟,這叫下跪,也叫起立。樂羊子的老婆勸老公把錢撿起來的時候,就是用這個姿勢說話的。

最早的時候,沒有椅子。當人們接待來訪者時,他們都坐在墊子上,或者叫長沙發的大床上,臀部放在腳跟上,這叫坐直。雖然不舒服,但在正式場合壹定要這樣坐,否則不禮貌。早在商周時期,我們就有了禮制,在這方面自然也就不客氣了。這種端坐的生活方式延續了幾千年,直到唐朝才結束。我們延續了這種生活方式幾千年。那是什麽讓我們放棄坐著呢?讓我們來看看。

首先要有壹個替代坐的方法,就是從北方遊牧民族那裏引進椅子,讓中原人民解放我們的雙腿,再也不用席地而坐。東漢末年,有個名字?胡闖?類似馬紮的折凳,從北方遊牧地區傳入中原,第壹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人們逐漸開始放棄這種不舒服的坐姿。

到了中唐時期,胡床逐漸演變成我們過去常用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可以讓我們的腿自然下垂,到了宋代更是廣泛流行。古代中國人的腿終於解放了。

其次,衣服的變化使我們能夠改變我們的坐姿。在史前,我們的服裝以外套和裙子為特征。襯裙是裙子。男女都穿裙子,但裏面不穿內衣。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坐著可以很好的防止我們走開,在客人面前失禮。商周時期,古人學會了用長袍做內衣(後來長袍變成了大衣)。

外套下面多了壹層袍子,降低了裸露的風險。春秋戰國時期,褲子終於流行起來了。但那時候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腰都沒有,壹左壹右穿在兩條腿上,關鍵的地方還保持真空狀態。褲子是東漢以後發明的,南北朝時開始普及。所以,即使東漢末年有了馬紮的引入,人們還是沿用這種坐姿,也就是防止暴曬。直到唐宋時代,褲襠褲的發明才讓人們徹底放棄了直坐的方式,轉而使用椅子和板凳。

第三,坐直了讓人不舒服。

在椅子出現之前,人們在正式場合必須直直地坐著。這個坐姿現在看起來很不舒服。這種坐姿,現代人恐怕很難堅持半個小時。所以古代的人從小就要經過艱苦的訓練才能適應。

長時間坐在這個坐姿會讓我們的腿發麻。相信大家都經歷過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所以為了避免不舒服,改變是必然的。正是因為這種改變,至少我們中國人不再需要受這種跪著坐的苦了。現在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椅子和長凳供我們使用,所以我們不必刻板地坐著。